1.關於角色,你最想成為誰?最不想成為誰?理由何在?
我最想成為的角色是Ralph,原因是Ralph具備巧妙化解衝突並且為己所用的手腕:小說中Ralph除了擁有海螺象徵的權力之外,原先的條件並沒有比Jack好。Jack是唱詩班的頭領,也就是說他有一群固定班底的勢力。最初的尷尬出現在首次開會時,持有海螺的Ralph與作為唱詩班頭領的Jack看似勢均力敵,而Ralph去透過「授權」的過程將唱詩班轉換成打獵團,且指派Jack繼續做他們的首領,如此一來Jack既滿足了想要狩獵的慾望,也因為仍持有部分權力(領導獵手)而保住了面子。
此外Ralph具備貫徹始終的信念:當Ralph重申生火的重要性,越是能看出Ralph堅定的希望。Ralph直言不諱的對獵手表達「煙比豬重要」,作為領導清楚傳達價值位階的排序,也彰顯出心知肚明自己會破壞對方的優越感,仍要說真話的勇氣。Simon被誤殺的那夜,Ralph加入舞蹈掩飾了自己的恐懼,事後恢復清醒,依舊沒有變節。若說Piggy是象徵純粹理性,那麼Ralph是「追求理性的意志」因此Piggy願意作為Ralph的盟友兼幕僚。Ralph對於悲劇無力回天,卻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一位稱職、可圈可點的領導人。
我最不想成為的角色是小鬼頭一員:帕西佛(Percival),原因是他比起故事中暴力、恐懼等日常熟知的負面詞彙,它象徵一個較為中性,但卻充滿危險的意義:無知。對我而言,比起每個角色所要象徵的強烈寓意,Percival更接近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凡人」。小說中描述Percival總是「口中念念有詞,將地址當作咒語來唸」。我們的政治生活中,為數眾多如同Percival一樣的人,將自己隔離在各樣的決策與行動之外、不打算改變什麼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決定什麼,但會有一套稱不上是信念的「咒語」掛在嘴邊,諸如「民主就是能選舉」、「總統必須負責」,總是不斷複誦同一句話,不會跟你交代任何更具深度的意涵。這些「咒語」是他們敝帚自珍的「思想」,是階級意識的護身符,通常是成長階段中身邊長輩意見(或者是特定媒體)的耳濡目染,誤信這些意見是真理。小說故事的最後Percival走到登岸的海軍軍官身旁嚷著:「我是,我是......」便再也說不下去,作者高汀描述說他拼命在腦海中搜尋已經被遺忘的咒語。在島上獸性的催化之下,那本來是他唯一重要且記得的名字、住址都被遺忘,這景象是多麽的諷刺。
2.關於劇情,這群小孩因何分裂?Simon和Piggy因何而死?何以同伴死於非命並未使其他人放棄暴力?
2.關於劇情,這群小孩因何分裂?Simon和Piggy因何而死?何以同伴死於非命並未使其他人放棄暴力?
小孩之所以會分裂,是因為不論是Ralph或是Jack兩人都意識到,現有的秩序無法使群體面對怪獸的謠言所帶來的恐懼。Ralph的會議中,只要有海螺皆可發言,謠言勢不可擋,但又一籌莫展。Jack藉由自己獵豬的功勳保證會提供一個保護體系,且這個體系以力量來分配權力,能夠比Ralph的更有效率。一但這樣觀念形成,小孩們逐漸意識到過去所組織出龐大分工體系是沒有必要的,事實也證明大部分的規矩制定後卻難以維持。如此一來,建立一個有別於現有生活方式的意念蔓延開來,進而導致小孩間的分裂。
Simon和Piggy令人聯想到西方史上重要的兩位人物:蘇格拉底與耶穌。蘇格拉底認為同胞不願意面對民主的腐化,耶穌認為同胞迎合羅馬政府暴政。最後兩著皆是被同胞要求處死的。蘇格拉底的道是智慧,耶穌的道是天國,兩樣事物聽上去很抽象,不過一言以敝之就是它們的同胞都不願意面對「真相」。兩者所殉道的便是為真相而死。Simon是島上唯一知道怪獸的身份的人,他敏感的意識到群體的分裂是因為對怪物的未知,為了挽回原先的秩序,最好的方式便是認清真相。但他沒意識到的是Jack或許對這個曖昧不清的狀態非常滿意,因而招來了殺生之禍。Piggy是群體中最常指責、質問他人的人,因此招來Jack陣營的不滿,當優勢逐漸傾向Jack時,Piggy依舊以說真話為己任。一旦他身上最有價值的眼鏡被偷竊後,Jack陣營便毫無顧忌的能夠除去長期以來的眼中釘了。
Simon和Piggy的死代表的是文明兩階段的崩潰,直到Simon被誤殺之前,Ralph與Jack兩陣營的分裂充其量只是理想上的不同,但Simon的死亡體現了Jack陣營已經深陷瘋狂,他們對真相毫無興趣。Piggy的死亡已經是意識下的作為,是「排除異己」的操作。同伴的死亡讓小孩們產生愧疚感,但愧疚感是不利於統治的,Jack充分理解到這一點,他的權力來自於恐懼,那麼維繫它勢必也是要使用恐懼。至此,恐懼不再是他們要處理的問題,而是成為了「支配的工具」。
3.為什麼荒島上的小孩無法成就不訴諸於暴力、恐懼和主奴宰制的秩序?當Piggy說:為什麼我們都按照大人的話去做,卻一事無成,你對片中小孩的建議?
3.為什麼荒島上的小孩無法成就不訴諸於暴力、恐懼和主奴宰制的秩序?當Piggy說:為什麼我們都按照大人的話去做,卻一事無成,你對片中小孩的建議?
最一開始,小孩們對Ralph保持的態度充其量只是景仰,Jack不斷的炫耀自己獵山豬的事蹟也是為了要獲取景仰。景仰為主奴宰制提供了土壤,但要真正落實支配,必須具備更劇烈的權力不對等,因此暴力、恐懼開始旁敲側擊,暴力使得被傷害的人為了避免肉體上的痛苦而選擇放棄暢所欲言。恐懼剝奪判斷力與理智,好讓缺乏安全感的人自願去依靠暴力。惡性循環之下,成就了階級。其次,原先最有約束力的秩序的「法源」是「大人的話」,它深植於Piggy的腦海中。Piggy選擇與Ralph結盟,讓Ralph領導眾人,自己則是提供意見,將「大人的話」轉化成島上必須的生活規矩。但這套秩序長久以來都缺乏「罰則」,所有違反秩序的舉動都不會有人追究。我相信小孩們原先的家庭所教育他們的規矩,若不遵守都是有相應的逞罰的。但這座荒島給了他們完全不一樣的條件,沒有大人。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小孩對於道德的認知是透過「避罰服從」來建立,服從的原因是為了躲避逞罰所帶來的痛苦。所以當罰則不存在的時候,服從變沒有必要存在。
要對片中小孩的建議,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建議。課堂中提到過:「政治學之於治理,如同醫學之於醫療。醫學是普世之學,但醫療卻得應地制宜。政治學亦然。」小說中最後英國軍官說道:「我還以為英國孩子可以表現的更好。」他顯然是對英國的法治、教育、環境充滿信心,但不見得英國人的治理方式是放諸四海的通用標準,至少故事中的無人島正證明了這點。結論是,我們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當中建立的道德、倫理以至於秩序,並非可以全盤連根拔起,毫無衝突移植到其他地方的。單純的相信某樣制度必定會帶來特定的好處,是行不通的。
真不愧是學長 厲害QQ
回覆刪除回應一下第二題的部分。
回覆刪除從生活經驗來看,或是從小說中劇情發展來看,「真相」對於多數人而言無足輕重,及使與他們的生活切身相關,除了西蒙外,沒有人有用勇氣去查證真相,所以說,事情發展真會如您所說的,真相被發現、釐清後,就能回到故事一開始的秩序?
再者,假設西蒙在劇情中沒有被眾人誤殺,道出了怪獸是降落傘掛著的飛行員屍體,也經過所有人親眼見證後,傑克難到不行在製造另一個造成恐懼的「怪獸」,如何保證,不會出現眾人殺掉那隻島上的怪獸–西蒙後,所有人仍然相信怪獸存在,去城堡岩建造碉堡,服從傑克,有何種方法解決無法查證、釐清的「真相」?
1.真相被發現後不一定能回到一開始的秩序,但可以削弱傑克權力的正當性。傑克向小孩們擔保自己有能力對付怪獸來招募夥伴,前提是這些小孩對怪獸懼怕的不得了。怪獸若少減一分的可怕性,傑克的權力便減一分。
刪除2.我無意進行二次創作,自然無法回答你劇情中重要的轉折點「西蒙之死」若是改變,隨之而來會有什麼轉變。不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高汀在故事中兩度提及的《珊瑚島》故事中的樂觀結局不會出現在《蒼蠅王》當中。即便不是藉由西蒙的犧牲,作者依舊有企圖描寫秩序的崩潰與人性的墮落。
3.故事中不論是拉爾夫陣營或是傑克陣營,都無法真正消滅這頭怪獸,因為牠沒有形體存在。這就猶如我們生活當中的「假議題」,它的目的不是為了被解決,而是迷惑中人的判斷。民主終究必須有相應的能力與條件,且隨時要警惕會被篡奪。故事中的傑克一開始淺浮在秩序之下,一但局勢有利時他登高一呼,眾人就隨之起舞。反觀我們的社會不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