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1.
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而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
民主政體裡面有所謂「直接民主」。從去年公投的結果看來,我幾乎可以肯定對於民主的健全或文明的存續,教育(閱讀)是必要的。護家盟曾主張公投效力大於憲法,也曾主張剝奪同志人權,甚至最近出現的心跳法案都可能嚴重剝奪女性的生命及自由權。若是不具備閱讀的能力,很可能受恐懼、情緒動員而毀壞民主制度。曾有人主張台灣去年公投結果是為直接民主的負面教材,恰好可以體現民粹/保守力量的反撲,也驗證民主制度的確存在其缺失。但我認為並非只能接受「民主就是這樣,不然你要獨裁嗎」這種論調,而傾向於往審議式民主這種雖耗費大量成本但有機會聆聽不同意見並找出折衷解決方案的方式。
回到題目所問,閱讀是一個能增廣我們視野廣度的好方法,藉培養閱讀能力,我們可不必受「同婚通過就要斷子絕孫」這種毫無邏輯或只是情緒動員的、易消化的言詞(反過來說,「今日台灣明日香港」這種缺少脈絡的標語,在未來也很有可能成為另一種情緒勒索)。等到我們能利用閱讀能力去了解、梳理各個事件之背景,或甚至認真研究起某一候選人之政見而非只是「我喜歡這個人講話的論調」的時候,就能真正達到「裨益於民主」的目標。
2.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
題目所述之「文盲」應該限於「是否擁有日常閱讀及溝通能力」,在台灣,教育並不重邏輯、思考、辯證而只是把知識塞給學生,而所學使人足以與他人溝通但就無法想的更深入。因此有學歷但不讀書,當然是與文盲有別。
若有一個人不具備閱讀能力,成了定義上的「文盲」,我認為他還是必須具有公民身分的。民主政體(或說非威權體制的法治國家)中,要排除任何一種人都是需經過審慎考慮,且須具有侷限性的,並不能恣意剝奪公民權,否則將違背人權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