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權力風雲》作業


1. 當政府不說真話,媒體無法報導真相,為什麼美國(以該片展演為限)仍是民主國家?



    民主國家的定義廣泛,從徒具形式化的選舉式民主再到學者R. A. Dahl提出之多元政體,或者民主政治之理型——自由民主,其內涵與實際運作皆不相同,然民主政治一詞給人之印象即是相較於寡頭政體或獨裁政體之下的「多數統治」,事實上,在民主政體之下,公民權的展現或許並非是具普遍性、均質性的特徵,太頻繁地給予政治系統的輸入項施加壓力可能終至系統崩潰,如學者G. A. Almond對民主社會公民與政治菁英的觀察,其認為公民參與應是潛在性與中介的,亦是說公民權的展現往往僅在投票時或自身權益受侵害而無法受到救濟起而抗之,公民如同沈睡的狗,並非真正無時無刻關心政治權力中樞之運作,而是在感受自身利害被深刻牽連始覺醒,然此種說法是否普遍適用於現今資訊發達的時代仍待質疑。於是回到電影本身,政治人物所進行之政治溝通,其訴諸之語言、文字及立場,大多可能隱含了其政治利益的考量,媒體或受到政府的酬庸或屈服於市場經濟的利益導向,而使其報導多摻揉了特定政治立場或價值取向,其是否直接衝擊到當代民主運作的骨幹——投票權,答案或許是否定的,若從自由化與民主化的角度觀察,吾等得到的結論或許是:政府不再能夠平等且充份地反映公民意願,公民透過政治參與來影響政治的能力削弱,但由於基本的公民權仍存在,此給予了民主社會平衡的機制,在以上弊端日後愈發嚴重之時,或許政府及媒體仍然必須接受公民檢驗。

2.當民主政體無助於改善種族關係和社會平等,民主仍是值得追求的?



    民主政治最弔詭之處即在於其分別包含了多數統治與政治平等兩要素,前者不僅指涉人數的多寡更可能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權力的對比,於是在此種體制之下,將難以確保政治平等的初衷將不會受到多數統治原則的侵蝕,如同歐洲國家對難民或早期的外來移工,現今仍面臨族群融合的難題,美國1960年代非裔及女性對平等權的訴求,皆為有關族群平等之議題,然人認為民主政體仍具備為數不少的法令或範疇遍佈世界的公約,來規範性地保障平等權之享有,過內的倡議團體或對人權具備關懷的政治人物亦多會倡議禁止種族歧視之重要,或許現今在較大的視野之下我們仍對種族平等之達成力有未逮,但在特定針對個體逕行以言語及行為來破壞平等權之作為,我認為民主政制仍具備獨立司法體系而能有效管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