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牛車〉導讀


一. 導讀
1.    概論:〈牛車〉一文從楊添丁與阿梅夫婦日復一日的爭吵開始,帶出他們為生計所苦,卻無能為力改變的命運。在過去,牛車的生意曾是一門十分賺錢的生意,但是,當現代化的改革出現在台灣,以牛車賴以為生的楊添丁也感受到「一天一天地被推下了貧窮底坑裏」p.123,而楊添丁與阿梅為此所做的掙扎和努力,在最終依然走向失敗一途。
2.    人際的疏離
在極度貧窮的環境中,除了造成本該互相扶持的家庭破裂,就連共同承擔貧窮命運的底層人民都只能獨自掙扎,楊添丁和阿梅透過互相怨懟來緩解對於生活不幸的疑問,在文中一段描寫米店的場景中,米店老闆、農民和身為牛車伕的楊添丁同樣受到「日本東西」的影響(現代化的波及)而導致生活慘淡,卻也因貧困而無暇顧及他人,只能匆匆的繼續為了生存而努力。
3.    無用的努力
從一開始楊添丁不斷重複的獨白,不解為何自己的努力為何沒有得到回報,或是之後楊添丁每日更為努力的趕著牛車四處奔走找尋生意,而阿梅走上了賣淫一途,他們相信種田是一個翻身的機會,但這樣的努力最後因日本警察的懲罰中止,文中所揭示的社會底層人民的努力,在最後仍敵不過殖民者的壓迫
4.    生產工具的轉變
作為交通工具或是生產工具的牛車乃是本文的核心,在日本的殖民下,現代化的道路和汽車進入台灣帶來衝擊,牛車遭到淘汰,正如楊添丁及其他原先自給自足的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法繼續因應環境而慘遭衰亡,而新興的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機器取代了楊添丁等人辛勤工作的勞動,也使得人們為了錢而汲汲營營,如保正談到錢便換了臉色,或是為了錢而放棄尊嚴,如阿梅賣身後抓住錢時得救的輕快。

. 評論
      〈牛車〉一文所揭示的社會境況,除了傳統生產方式的沒落所導致台灣底層社會的困苦,同時,金錢關係亦然取代了原有的社會關係。
         近年來愈發被推進了不景氣底深坑,那是因為被混蛋汽車所壓迫,無論是怎樣沒有知識的他們也是知道的。他媽的,混蛋機器,是我們底強敵。p.134
生產工具的進步透過日本引進做為殖民地的台灣,威脅了如文中楊添丁等台灣人賴以為生的勞動,社會在此面對轉型的衝突,便是呂赫若所書寫的台灣景象,而在這種轉變下,對於錢的追求成了新的信仰,無論是活下去還是活的「幸福」都離不開對於錢的追求,這也使得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破裂,成了以錢衡量的計算。
在最終,筆者所想詢問的是,為何同處貧窮環境的人們無法團結,在〈送報伕〉一文中與主角一起革命的勞工、擁有高尚情操的楊君母親,這種團結和意識在〈牛車〉中幾近無存,楊添丁及另一位牛車伕砸毀路碑的反抗稍縱即逝,即使結局楊添丁或是消極、或是象徵反抗的偷竊入獄,都歸於個人的行動,社會的集體意識似乎無法作用、無法產生行動,只是活在共有的不幸氛圍當中。



參考資料
施淑編,2014,《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新世紀經典閱讀版)》。台北:麥田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