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蒼蠅王》作業

一、關於角色,你最想成為誰?最不想成為誰?理由何在?

我想先談我最不想成為的人物,我不想成為的便是Roger,在我的觀察下,我認為這個角色所象徵的是社會中的牆頭草,也象徵需要被制度束縛的人。在合理的制度(宗教、道德、法律)之下,人的野性會被束縛,雖然無法「完全」規範人性,卻能制止大部分的暴行或不理性,我認為人性並無本善或本惡之分,而是善惡的綜合體,有時世間難免或出現極端案例,完全由野性操控的人,如犯下捷運殺人案的鄭傑、美國連環殺手泰德邦尼,而這些例子的存在,便彰顯了制度的重要。
當制度崩塌時,Roger逐漸蛻變,由獸性主宰思維,殺害了Piggy,也可以說是殺害了理性。相較於同樣代表野性的Jack,我更不願成為Roger原因是,他的盲從,沒有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也不受道德良知的規範。

在這些角色之中,我並沒有想要成為的角色,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寓意都太極端,野性、理性、靈性、制度,這些東西應該要彼此權衡,沒有一樣能夠完全主宰,過度的野性造成暴力,如蒼蠅王的結局,過度的理性也會犧牲弱勢,如工業革命時期被資本主義荼毒的工人。


二、關於劇情,這群小孩因何分裂?Simon和Piggy因何而死?何以同伴死於非命並未使其他人放棄暴力?

他們的分裂是基於兩項衝突。
第一個衝突: 樂觀和悲觀的衝突。
樂觀者認為自己能夠獲救,因此選擇守火,而悲觀者認為自己不會得救,應該專注於如何存活下來。
第二個衝突:需求層次的衝突。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往往會選擇先滿足生理需求(打獵)、安全需求(祭祀怪獸)之後,才會去追求較高的需求(得到救援),Ralph忽略了人們對這兩項需求的渴望,也無法有效的控制恐懼,讓小孩在他這無法得到安全需求;而Jack卻妥善了利用這兩項需求,他定義了恐懼、解決了恐懼(祭祀豬頭),這樣的人很容易便會得到民心,恰如歷史上的希特勒,他將民眾對於的社會的惶恐不安歸咎在猶太人身上(定義恐懼),最後也屠殺猶太人(解決恐懼)。

Simon我會將他視為象徵真理的角色,他的死亡代表著真理的淪喪,也代表能夠維持秩序的道德消失,在缺乏宗教、道德、公權力的情況下,文明制度最終崩壞。
Piggy則象徵了理性,我認為理性之死,是因為缺乏與感性的權衡,赫伯特·亞歷山大·賽門層提出「有限理性」之說,在現實狀況中,人們所獲得的資訊、知識與能力都是有限的,人類終究是感性的生物,要全然理性是不可能的。
Piggy也能象徵了蘇格蘭底,蘇格拉底在雅典民主社會的死,歸咎於無知的民主,島上孩子們的無知和不願面對現實,最終導致了Piggy的死。

應是「羊群效應」所致,人是從眾的動物,往往害怕成為異類,而做出與多數人相同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社會壓力,這一點有許多科學實驗得以證實。除此之外,Jack以暴力作為權力基礎,若反對暴力,反而會遭受懲罰,眾人出自畏懼,害怕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會繼續暴力行為。

三、為什麼荒島上的小孩無法成就不訴諸於暴力、恐懼和主奴宰制的秩序?當Piggy說:為什麼我們都按照大人的話去做,卻一事無成,你對片中小孩的建議?

一方面是權力的取得,權力的來源有:宗教、公權力、暴力。
Jack的唱詩班在島上一次也沒有禱告過,意味著宗教的力量已不存在。而現今文明社會中,主宰秩序者的權力是來自公權力,然而在他們當時生處的小島上,Ralph訂定的秩序是沒有公權力作為後盾的。在這座島上,取得權力最有利的方式只剩暴力。
第二方面是權力的正當性,被統治者是否誠服。
Ralph不斷低強調怪物並不存在,卻無法說服孩子們,且就算破壞了他所制定的規則也不會受到懲罰,要不要遵守也只在個人的一念之間,這使得他失去了正當性。
Jack則是運用儀式控制了恐懼,且他使用暴力的方式,反而有效的控制了孩子們,如果有人違背他,Jack便用暴力懲罰,因此孩子們不敢輕易反抗,他的權力也因此更為穩固。

「為什麼我們都按照大人的話去做,卻一事無成?」
因為大人的文明制度,都有知識與公權力作為後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