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小說和1990年電影在情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而與小說相比電影相對壓縮和改編了一部分情節,故下文以小說為主來進行探討。
在小說中這些孩子的性格比電影中更加複雜,拉夫沒有電影中如此的完美,在面對吃肉的邀請時他沒有拒絕,這個擁有人格魅力的天生領袖在性格中也擁有軟弱的一面。傑克則是更加複雜,在小說中他一開始非常維護拉夫的權威,在火堆熄滅事件和拉夫爭吵後並沒有如同電影中一樣直接走人,而是在爭吵之後依舊修補了兩人關係的裂痕,最終在上山尋找野獸之後矛盾徹底爆發決裂,這過程中傑克並非一開始就一心想攫取最高權力,甚至為了維護正義秩序而努力過,但看到“野獸”之後,團體的分裂,酋長的誕生,暴力的升級,以及西蒙和豬仔的死亡並最終來到了圍獵拉夫的結局。
豬仔發出了為什麼阿門完全按照大人的話來做卻未能維護正義秩序的疑問,我認為秩序的崩塌在於對於未知產生的恐懼,當這樣的恐懼感誕生時,理性就會落入下風,而歐洲在誕生近代民主之前,經歷了文藝復興、理性回歸運動,毫無疑問,民主的建立無法脫離對於理性的依賴。孩子們在荒島上走向了與文明世界相反的歷程,由開始的理性走向對未知的恐懼,也就使得想傑克這樣的行動派開始依照內心原始的野性與動物性行動,而不再繼續相信理性與正義秩序了。
如果真的給予孩子們什麼樣的建議可以維護正義秩序,那就是在於拉夫,如果他不是那樣一個擁有軟弱特質的領袖,而是在當時走上前去戳破“野獸”的假像,那麼引發後續一系列崩壞的未知恐懼都不會誕生,這也是在我的視角中唯一的機會。
關於西蒙的死,從情節來看是完全的以外,從寓意來看具有野蠻恐懼殺死了理性的象徵。毫無疑問,西蒙直接的死因是傑克等人的非理性與暴力欲望的爆發。當代表理性的西蒙意圖傳遞真相時已然為時已晚,對未知的恐懼造成的野蠻已經如同決堤的大壩,像洪水一樣傾瀉而出不可阻攔。從這樣的角度看拉夫在一開始的錯誤決定也是導致西蒙死亡的深層原因,不去阻止非理性恐懼誕生的領導者,早晚要為其他理性之人在未來被野蠻浪潮消滅而承擔責任。
在西蒙死後,傑克出現了第一次對其他人的刑罰,毫無疑問孩子們都不敢面對自己失手殺死西蒙的事實,而這種對於殺人所產生的恐懼感加劇了傑克對野蠻獸性的依賴,他將這樣釋放獸性的行動當做減少壓力的手段,此時野蠻已經如同毒品一樣讓他產生依賴感了。在失手殺人後產生悔恨並因此停手只會誕生在擁有正義秩序的情況下,在已經墮入野蠻的時刻,加劇的使用暴力才是合理的結果,因為沒有理性就沒有反思的存在。
當豬仔和拉夫去進行維護秩序的最後一搏時,已經無法挽回任何事情,小說中羅傑殺死豬仔也許是沒控制好下手力度,也許是完全故意,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象徵著正義秩序的徹底死亡,之後的圍獵拉夫就是必然的結局。
對我來說,我最不想成為的人物是羅傑,與作者在形象上對傑克進行了詳細的塑造不同,羅傑在小說中著墨並不算多,但有限的情節中,他在決裂一開始就追隨傑克,又在傑克刑罰其他小孩時給予支持,並最終動手殺死豬仔,在明面上傑克時島上一切惡行的推動者,但實際上,羅傑才是在暗中一直悄悄推動傑克墮入野蠻的引力,他不僅是傑克的幫兇劊子手,更是有惡魔的象徵意味在其中。在小說中,傑克這個擁有領袖氣質的行動派人物在最開始也體現了不少的正面特質,但正是羅傑這個具有極強的“惡”象徵性的人物放大了傑克的野蠻,這也是我最不想稱為羅傑的原因。
與羅傑相對,我最想成為的人物是雙胞胎兄弟,在小說中,羅傑殺死了豬仔,拉夫不得已逃走,而一直站在他們這邊的雙胞胎兄弟被抓住,在被傑克下令傷害後,二人不得已屈服於傑克,但是在見到拉夫時依舊冒著死亡的風險將明天圍獵他的時告訴了拉夫,並盡可能幫助了他。毫無疑問雙胞胎兄弟雖然不是拉夫豬仔西蒙那樣對正義秩序認識深刻的“大人物”,但他們一樣在最後依然堅持了心中對正義秩序的認可,並盡自己可能進行了維護。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大人物,但是當正義秩序崩潰而我們無力阻擋時,至少可以在心中堅持對理性的認同,總好過隨波逐流,這是一件說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做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