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屏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1.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而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
我認為民主政體無論健全或不建全都不會影響到文明的存續。歷史上也有很多非民主體制卻仍擁有璀璨文明的例子,尤其幾乎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皆是如此。我覺得「是否民主」,影響的是「文明呈現給後世的樣貌」,例如我們對秦朝、秦始皇的印象就停留在他焚書坑儒、使役人民過度的樣子,但他同時也留下了文字、建築等等的文明下來。
至於要閱讀什麼才能養成裨益於民主的能力?我對於這裡的「民主」分為兩部分討論:一是「民主的定義」。定義其實不難,就是現在我們在各種政治學書上所看到的內容,包含各種政治學家對於政治的定義、分類;二是「民主真實呈現在社會的樣子」。對於這種非理論性、較實際面的民主形式,也就是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落實「民主」,而不是假民主,我覺得這不是任何書或能力可以讓民主真正被實現,這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的結論是,如果只是要裨益一種「理論上的民主」,那就去讀政治學的書就好,就和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一樣;但如果是希望有益於「實際上的民主」,那就要持續不斷的思考到底什麼是民主?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民主」真的是民主嗎?
2.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
我對文盲的定義是「不識字」,如果以現在的台灣社會為背景,我不認為文盲就等於沒有知識,因為現在獲得知識的管道不僅限於書本,包含很多線上的學習雲端系統,用聽的也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法。「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感覺是大部分台灣學生的現況,現在的教育制度很容易的把學生培養成只會考試的機器,過度追求固定的解答而忽略答案形成的過程。在學習的階段略過了思考的步驟、平時又不讀書,那麼學歷不過就只是一張紙罷了。所以我覺得「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和「文盲」有很大的差別,甚至比文盲還可怕。
至於文盲應不應該擁有公民身份呢?我認為應該是要有的。我個人不贊同「菁英式的領導」,也就是不認同權力僅掌握在少部分的人手裡。「公民的身份」和「身為公民應享有的權利」應該是每個人都平等的擁有,而不是那些所謂的精英份子、有權有勢的人所能獨享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