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華氏451度》作業

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1. 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而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
若站在當代的立場回答此一問題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其因在於民主政體(若我們僅給予其寬鬆之定義)作為目前世界上多數人所追求並實際採納的政治體制,任何的私領域活動之發展我想都是在其之下所進行,民主最低限度地確保知識或意見能夠不論其來源都能自由地傳播並交流,當然不包括了潛在地可能危及民主體制的觀念。
因此,民主政體的健全在以上假定的條件共同具備下,意味著公民不僅作為政體運作的一部份,更需要有積極的內在條件去創造政體更大的繁榮,包含了生活條件的進步、知識的增加等。
然而,此未必表示文明存續與民主政體是全然相關的,此類型的政體作為其當代形式在人類歷史中的運作時間仍短暫,過去無論是城邦、帝國等不同類型的統治形式,基本上都在其國家物質條件突出的狀況下孕育了豐富的文明,故而若未來民主政體將不復存在,且現今資訊時代存在的種種弊端,包含部分人們過度地接受單一化而片面的資訊,未能透過閱讀或與他人思辨來習得知識,則排除了民主政體或許仍能確保文明存續,而我認為在此之中個體的自主性仍是至關重要的。
電影中提到若想讓人們過得更愉快而不使其感到疏離、彼此針鋒相對,便不要給予其兩面選擇,僅給其一面就好,最好的辦法則是什麼都不給。我認為較有助於民主的閱讀便是上述說法的反面,即應該提供越多的選擇越好,透過閱讀使我們能夠衡量自身的位置,更透過文本來傳遞超越我們自身生命經驗的事物,故多數形式的書籍我想都應該是有意義的。
然若提及民主所需具備的能力,我想應是邏輯辯證的能力,即便個體間的利益截然不同,若彼此間存在判斷的基礎與工具,將會使如此的利益衝突更有意義且不至於危害民主(若最終達成共識可能更有益於民主),其中我認為較有助於培養以上能力的類別是哲學和歷史。
    
 2. 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
在前述的假定之下,這種政治體制的規範性價值指出了閱讀特定讀物能夠帶給公民特定條件使其有助於政體達成其任務,於是這種條件的養成,便在日常不讀書的公民與無法識字的文盲皆無法成立,於是我們便須進而詢問以下問題:學校的教育有助於培養有助於民主政體運作之公民?學歷若僅是一種曾經受過教育之證明,它是否可能是虛假的?或是現有的檢驗標準足以衡量其真正具備的能力嗎?此外,是否存在一種價值或能力,不需借助教育或自助閱讀能力即存在,而有助於該政體的運作?或者最根本地詢問,政體應該存在既定的價值嗎?我們如何能夠辨別何種價值更有存在的必要?
我的答案是就一個追求穩定存續的政體而言,兩者並無區別。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者,並未妥善運用其所應具備的能力,故學歷並不能反映其知識的含量,其與文盲便同樣僅能從個人觀點來看待公共事務,區別僅在於其關注的個人利益不同而已。
我認為文盲應該擁有公民身份,公民身份的意義存在於個體對於其所身處之政治體制有正面期望,至於我們是否具備能力去辨析公共事務的各種價值使自身更相稱於公民身份所需的道德條件,我認為此仍是困難的。誠然這樣的認識或許是消極的,但就一個政治體制而言,確保其存續可能要比預期其達到多數人所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要來得容易且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