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華氏451度》作業


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1.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而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
好的保留不好的屏棄,並且將判斷標準傳授給後代的人類,人類從原始的時期便是如此運作的,可以說是文明的存續幾乎貼近於人類的本能。從歷史的認識上來看,舉凡政權皆是當仁不讓的將文明與自身劃上等號。雅典人認為雅典的衰落即是文明的黯淡、羅馬人認為帝國不再擴張即是文明的失勢。越是強勢的政權越是積極拓展自身的優越感,並且將它的傳播視為一種使命。基督教世界便以「傳教士的熱情」號召政權去使蠻夷「皈依」。而民主政體作為當代最強勢的治理模式,它挪去了宗教的成分但卻依舊是傳統的作風,只是福音的內容轉化成了選舉、自由,由英美為首將它傳播到世界各地,要求不同文化、種族的人類一起歌頌民主。因此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嗎?有關,但也不儘然是完全有關。顯然現實比較在乎民主制度的有無,更勝於它的健全與否。
什麼樣的能力能裨益於民主,首當其衝便是議論的能力。透過閱讀哲學經典與小說可以幫助其議論能力的養成。閱讀哲學經典(古典時期的哲學囊括政治、社會學甚至自然科學等)以對話、問答的形式呈現,並期待真理透過辯證的過程逐步的闡明。後現代的觀念排斥真理的存在,殊不知這也侵蝕了當代人的議論能力,以至於紛爭兩造的意見毫無交集。若真有何者為真,那雙方意見勢必是充滿緊張關係的。閱讀小說(依照假定,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文明存續的不在此列)源於人類有限的生命不允許凡事都透過來身體力行取得經驗,但富有影響力的小說可以做到將生活概念化,使得我們感受到故事與自身的處境似曾相似。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主宰了自身與故事的距離,且隨時可以主持一場對話,對象既可以是主角、其中任何角色也可以是作者。此舉雖然是內在的心智活動,但所沈澱的內容最後將會是個人的底蘊,有朝一日與他人交流時得以為己所用。

2.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教育部字典中定義文盲為「不識文字的人」,在「凡人皆應閱讀」的假定之下,識字顯然不是問題,因此「文盲」有其他的意涵。節錄《華氏451度》打火隊長畢提對話的內容:「生活變得緊湊,工作才是意義所在,一切享受都是為了工作而後生。倘若只要會按下按鈕、拉開關、做些基礎工作,何必還要學什麼知識呢?」文盲與非文盲之間的分野不是有無閱讀能力,而是能將閱讀吸收、內化的能力,並且獲得知識與超越生命史的經驗。若是知識不比工作技能重要,工作壓迫人僅能故步自封,人的價值最後也不過與螺絲無異。學歷不過只是人作為學校產品的一紙「出廠證明」、配送人進入職場的戳記。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之人與文盲無異。
文盲宜不宜擁有公民身份,先得探究民主政體對於公民身份的期待。原初民主政體中訓練能參與治理的人才被賦予公民的角色,然而現代民主國家賦予公民權的方式則是消極的:具備國籍並達到一定年齡便可以具備公民身份,將國民身份與公民身份兩者混淆。我國歷史上曾依照孫文先生《建國大綱》將國家建設分成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依次進行。為何國家不能直接進入憲政的模式?孫文先生的理由是:民智未開,中國人若未具備權能區分的認知以及自治的精神,無法真正實行共和。上述的見解進而推想之,可以回溯到一個問題:民主應該具備什麼條件?且得以進一步的詢問:公民素質不好,如何可能造就民主政體?綜上所述,上段提及的文盲並不具有良好的素質足以負擔民主政體,因此文盲不宜擁有公民身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