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華氏451度》作業

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一、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

(1)我認為兩者有相關,以下我會試著說明。我想先談論文明為何,再來對照民主政體的健全是否對文明存續有正面影響。
      文明是什麼必須說明的是,這是帶有歧義、爭議性的詞,《牛津辭典》下的定義是「指社會高度發達、有組織的一種狀態。」我的觀點是文明是導向主流的、符合社會期待的、具有道德感的的模型。

文明存續――滿足以上解釋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們先想像書本裡描述的世界,也就是當經典被縮簡成「插科打諢,倉促結局」;當族群間的意見對立而消除所有意見;當知識被歸咎為恐懼來源而成為標靶……預見這樣的世界,可以發覺這與我們所認知的「民主」南轅北轍,民主被期待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自由,民主應當不會消除異己,更不會排拒知識。如果說這個世界的樣子違逆了民主,那進而觀察對文明存續的影響,便能得知追求民主政體的健全和文明存續的關係。

書本承載了知識、思想,還有人對世界的觀察,人的好奇心也體現於此,以重視人與世界的連結的面向來看,它會是文明的產物;毀壞書本以及它所承載的一切,亦即毀壞文明

(2)我認為以裨益於民主為目的,不應限制閱讀什麼,但可以區別閱讀的材料,我先將它們二分,一是實體的比如書刊、報章雜誌,一是感知類型的比如人、大自然、世界,區別值不值得閱讀我認為可從對心智活動的影響來評判,我們應該期待閱讀材料會是對生命起作用的,使人更能發揮理性,使人更具共感的能力,如果要具體一點,我想引用某堂課上分享的英國哲學家所言,那政治學裡除了專業技能以外的「歷史、哲學、比較」,這三項值得被追求,在裨益於民主是如此;閱讀的材料能幫助養成什麼能力除了對知識的渴求和知識面上的增進以外,我認為最大的能力是提點我們知道自己是人,在建立與破壞對於人的理解之中,我們活成人。


二、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

(1)兩者有區別,以下說明異同。我認為兩者的差別在:「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是懶散的壞習慣;「文盲」是受限於能力,從因素可不可抗力來看,兩者有區別。我認為兩者的近似之處在於,感知和思考能力同樣受到限制,有意識地閱讀有助於增進感知和思考,在這個焦點討論上,兩者幾乎沒有區別。

(2)公民身分需要什麼條件在界定權力劃分的基準不明確時,我認為每個人都應有公民身分,這個問題討論文盲」正是。如果因為界定是「文盲」―甚至可能還界定的不明不白,而不給予其公民身分,那我認為是危險的狀態,或許說是在知識或其他焦點上權力的宰制。聯想到當代社會有「同溫層取暖」的譏諷,我認為當抱持著任何主張,尤其在主張未被接納或是不被接納的時候,應該以柔軟的態度去說服他人,而不是開啟批鬥大會爭論誰不理性誰不會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