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 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而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1)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如果不斷追求民主政體的健全,會不會反而讓我們的生活逐漸唯利是圖而不在乎對錯、在乎個人成就而不管群體幸福,甚至讓社會到退回與想像中落後的文明無異的程度?就現狀而言,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社會中承載的人口也逐漸增加,導致我們追求任何欲望的代價都越來越低,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政治秩序的狀況。我們的民主也看似正在走向成熟,像是政黨輪替、前段時間的公投。然而雖然有更多看似願意為民喉舌的人,但人民卻如處在專制之下一般。從兩個特徵來看:第一是無論社會運動或討論度很高的議題,通常都是聲望高的人拋出引起眾人重視,甚至都不一定是對該領域鑽研已久的人。而民眾的態度通常也都是被「帶風向」,一旦有反對或遲疑聲音出現,民眾也很自發的開始獵巫行動或是互相潑糞;第二是一般人很習慣「做到這樣已經符合我能力的程度了」的思考,經常只是在留言區筆戰、返鄉投票、在同溫層一同咒罵,並以此自豪「我對政治相當關心」,但事過境遷後,或許僅僅兩三年,眾人便不再關心勞權、食安、服貿、環保、各種弊案,甚至連記憶都沒有留下,彷彿這件事情沒發生過。從這個角度來看,現階段的民主逐漸健全,似乎反而讓人民不斷的僵化,還沒對一件事情靜心鑽研,成千上萬的資訊就從網路蜂擁而致,在這股奔流中對每件事都淺嘗輒止已成為眾人的習慣,對正在發生的事關心也毫不關心。如果從現狀來看,現階段的民主越完善,人民越像是持有高科技的動物。(2)我認為重要的是在於演成鑽研而不是廣泛接收,因為鑽研才能使人真正對鑽研的領域產生深度的認同或極端的厭惡,才能有意義的評論相關議題,而不是流於空泛的是非題。而在鑽研的過程中自然會累積各種與主要研究領域相關的領域知識。至於讀什麼我認為科學是很適合的素材,作為現代生活中無法分割的部份,研究生活中的科技的原理、影響範圍、應用範圍幾乎就可以讓許多不必要的猜測像wifi對人的傷害、吃什麼會導致什麼病的資訊不致氾濫,當我們對於生活中容易佔據大部分時間的科技有所了解,才不容易輕易被其奴役。
- 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1)讀書是一種深度思考。對此,文盲是無能為力而無法深度學習,而選擇不讀書則是有能力但拒絕進行燒腦的思考。從這個角度而言,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的差別在於,前者具有能力卻不願進一步發展思考能力,比起只是無力如此做的文盲更加墮落。(2)與公民相對的是奴隸,兩者間最大的區別是對於政治秩序能夠影響與否。以讀書是作為一種深度思考來說,無法或是不願進行深度思考的人,不宜有公民身份。因為對於政治秩序有所影響的人不應該是無法提出有所依據、深思熟慮建議,或是對於這樣的建議無法分辨好壞和評斷的人。如果讓這樣的人擁有公民身份,勢必使真正謹慎的決定和能夠深度思考的人被魯莽的決定和假借名聲、訴諸群眾情感而不是深思熟慮的詭辯家淹沒那些真正有益於社會的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