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華氏451度》作業

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一】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而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

1.
在回答問題前我覺得要先就先了解甚麼叫做「文明」。談論文明一詞我直接想到的其實是古四大文明的這種文明「社會」,是文化、制度、經濟等等的綜合體。但其實這種綜合體的概念比較偏向社會一詞,而不同於社會的部分我認為是因為它多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其實談論社會也會討論到這個社會的文化脈絡,但是我認為談論文明的時候這個文化的部分會比較濃厚)。而文化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就是歷史,歷史構築了人對於所在社會的認同與對於過去的認知。

我認為追求民主政體的健全與文明存續是有關的。老師題目寫得蠻有趣的,我一直在想著這個相關有沒有互為因果的關係:為了追求「文明的存續」所以追求「民主政體的健全」,還是為了追求「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追求「文明的存續」 ? 但仔細想想好像兩者都可以,以下寫我對兩者的想法。

如果是前者:為了追求「文明的存續」所以追求「民主政體的健全」。乍看下很怪,但只仔細想想卻不奇怪。文明能夠存續其實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夠基於一個穩定的社會,因為文明一旦遇到摧毀,不是天災就是人禍。這邊先確立一個邏輯,文明要能夠存續必須倚賴一個穩定社會(政體)。接下來就必須討論為什麼這個政體理想上應該會是民主政體。會是民主政體的最大因素是比起獨裁極權政體而言,人民的參與或是改變政策方向的門檻相對較低。而且民主政權的交替也是相對和平的(民主如通過選舉),而極權政體下不是傳承便是政變。如果人民有想要改變的意圖則可以透過投給自己意願相近的政黨影響政策,就不需要透過流血抗議甚至是革命。

如果是後者:為了追求「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追求「文明的存續」。我覺得這個概念比較跟民族認同還有正當性有關連一點。為了保持民主政體的健全必須要維持大家對於這個政體(或國家)要有認同感,而這個認同感很大程度來源於政體中的人民有沒有相同的文化脈絡、歷史記憶等等。而這個就是所謂的文明,能否在同個文明會是一個是否具有we-group feeling的重要關鍵。這邊我想到的是古代華夏與蠻夷之分就在於是否具有華夏的文化,近代的話比較像加拿大的蒙特婁區的文化跟加拿大的文化差距。為什麼在民主政體中這個正當性或是認同會是重要的呢?我認為原因在於民主政體的維繫不像極權大多用武力的統治,他能穩定存在更仰賴的是人民的認同。所以為了保持這個認同(穩定)所以需要有能夠被傳承的文明。

這邊似乎講的健全大多討論在於能否使其穩定,是因為我認為一個政體要健全的第一步必須保障它是能穩定的延續下去的。可能有些人想討論的是質量上,也就是人民的素質使得民主是真的民主(被思考的政治)不是只剩下投票的民主。在這種討論框架下,我認為仍然是需要的。像是在有的時候,這種文明的一些觀念是會被出現的。例如在討論小孩要不要負擔父母養老的責任時,我們孝悌的文化就會出現。

2.
這句話有兩個問題: 閱讀什麼? 養成什麼能力? 才能裨益於民主。

我覺得不用特定拘限什麼類型的書,只要它是能夠乘載知識的書籍便是好的書籍。我覺得民主的其中一個特點便是多元、能夠容納各家思想,非民主國家不希望人民閱讀許多類型的書籍、希望使人民只存在一種思想─政府希望你擁有的那種思想。所以不應該特定說要閱讀甚麼樣的書籍,應該是鼓勵大家閱讀各樣的書籍,讓大家的思想不至於被僵化。

培養什麼樣的能力才能裨益民主,我認為是接受多元思想和願意討論、思考的能力。承接上面的回答,我認為一個好的民主是一個能接受多元思想的政體,能讓大家能擁有各自的想法,彼此碰撞進而追求大眾理想的社會樣態。而閱讀各樣的書籍甚至是各家流派的書能讓人習慣「不是只有唯一一個答案」,進而才能接納他人的想法開啟討論。但是我認為閱讀多樣的書籍最多只能培養人民接受多元思想的能力,然而如何使人民願意去討論、甚至是彼此碰撞各自的想法?這樣的能力是如何培養的我有點想不出來。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二】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

1.
一樣先討論定義問題。「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表示他是有一定知識基礎(此處討論學歷我認為至少有大學學歷,而所謂的知識基礎就是對所讀科系的知識基礎),是對於自己專業有一定基礎認知但在其他領域跟一般人一樣的人。而「文盲」則是能溝通但是不能閱讀,有沒有一定知識基礎不確定,為了方便跟前者做區隔,我假設他是沒有一定知識基礎的。因為如果雙方都是有一定知識基礎的討論,雙方差異只在於能看字但不讀書和不能看字不能讀書。

進到問題,雙方是否有差別 ? 

我認為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上會有所差異。首先,討論公共議題還是有一定的門檻存在,也就是你必須知道可能一些特定的資訊才能開啟此議題的討論。例如空屋稅的議題,如果不是地政相關科系的人可能就比較難進入這種討論領域中。所以在進入特定議題的討論會有所差異。

而在比較普遍性,也就是跟其專業知識比較無關的議題討論,雙方基本上無差異。會說無差異的地方在於如果在非自己專業領域的地方,雙方能做的只是訴諸於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前者不願意讀書接觸其他領域的議題討論,雙方基本上無差異。會說無差異的地方在於如果在非自己專業領域的地方,雙方能做的只是訴諸於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前者不願意讀書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時,在非擅長領域的思考其實跟無法閱讀的文盲而言是沒有兩樣的。

2.
我們現在對於「公民」一詞的認知在於民法中滿20歲的資格,但我覺得理想中的公民應該要比較接近亞里斯多德─具有理性討論公共利益的人。


而所謂的文盲,首先不能識字的能力一開始就將他排除於特定公共議題的討論之外。
而在一般的議題討論,也因為他無法保持持續思考的能力只能訴諸自己生命經驗所以我認為不適合。

所謂的訴諸自己生命經驗不適合討論議題場合出現的原因,第一,是因為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有其極限,無法判斷他個人的生命經驗究竟是特例還是常規。第二,如果討論都使用生命經驗則容易讓討論變得主觀,如果都是主觀的經驗討論究竟要如何得出客觀的討論結果?第三,都是經驗的討論很難擁有他個人的思考的脈絡。閱讀的能力不僅僅是獨字,更是轉化、吸收文字的過程。作為文盲,他吸收一般知識只能倚賴聲音傳播的新聞、廣播等現成的資訊,便大幅減少這種閱讀的過程。在討論的過程便容易像是鸚鵡一樣,只是重複著聽到的話語。理想的公民應該是能增進討論的人,這種人進入討論的場域中對於討論無所裨益。

對於我而言,不具有理性討論公共利益的人都不應具有公民權。這句話聽起來很傲慢,但是如果只是直接普遍的賦予公民權、投票權給大多數都是不思考的人,這種民主真的是值得被追求的嗎?如果人民投下選票不是思考後的價值選擇,而只是人云亦云時,這樣的選票還是有意義的嗎?我認為是沒有的,民主雖然是能容納各種意見保障所有人的權力,但是這樣濫予權力僅是在降低民主的素質而已。

但是這樣的想法也會有兩個問題:誰能決定怎樣算是公民和如果人人是平等的話為何有人能成為公民有人不是 ? 這兩個問題我覺得很棘手,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討論。

【討論整理】
1.
如何使人民願意去討論、甚至是彼此碰撞各自的想法?
2.如果公民是有條件限制的(具有理性討論的公共利益的人),誰能決定誰是?憑什麼?
3.承接上一題的條件限制,如果我們認為人人都應是平等的,為何有些人能成為公民,有些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