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楊逵身為一個理想的寫實主義者,小說點出了命運的無常和弱勢者的卑微無奈。講述在日本殖民台灣時期,一個去東京留學的台灣青年,好不容易謀得送報伕的工作,卻遭到派報所老闆的剝削,索性有一群在日本青年的幫助下,脫離困境;另一個故事則發生於台灣,主角的故鄉倚賴生存的田地被日本財閥侵奪,廉價收購土地,進而被迫成為製糖廠的勞工,導致父親憂急病苦而死,不久母親也自殺身亡的悲劇。
評論:
我想送報伕的關鍵詞是勞工,楊逵道出了勞動者以及社會底層受到業者和資本家的剝削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在日本殖民台灣時期,主角本身看似擁有比許多台灣人有更多的機會,但實際上在日本當地也存在著勞工受到各種歧視和不平等的對待:「有的用乾手巾擦著臉,也有用手指在刷牙齒的」、「同事們會偽寫幾張單子報上去,以度過難關。如此偽造烏有讀者的報費,自然是非自己荷包不可的。」除了提供居住生活環境的髒亂不堪,以及老闆要求的不合理業績還有當初的保證金來控制壓榨這群送報伕。有些壓迫者為了工作業績偽造了讀報者,甚至會把收入的一半替烏有讀報者付錢,當然老闆是沒有理由反對這種烏有讀報者的。比較不同的是,楊逵也寫出並非所有的日本人都像當時台灣人所想像一樣刻薄,主角在當地也遇到了友善的日本人,他們同樣看不慣日本對台灣殖民的殘忍。這點我覺得比較特別也讓我思考了一下。畢竟楊逵身在那個被日本殖民時期的年代,對於台日的孽緣一定有相當程度的憤慨,但是在對於當地日本人的闡述卻並沒有把他們寫的很可惡。反倒真實呈現日本青年田中與佐滕互相照應下,一同對抗送報所老闆的欺壓,最終勞動條件獲得改善。可見壓迫者是不分種族、年紀、國籍,而是資本主義下所產生的階級不平等。
送報伕最後的結局,並不是都這麼充滿希望。在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農民失去土地,成為製糖廠勞工生活困頓。「這寶島,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之下,表面雖然裝得富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濃迸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