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夜行貨車》裡面可以看見詹奕宏,做為一個經典的來自南部的台灣人代表,與林德福一同,都是被外國人壓迫的對象。而劉小玲看似週旋在兩個台灣男人之間,卻也逃離不了「被壓迫」的景況。先論林德福,雖然故事中他可以說算的上既得利益階層,但我認為,這卻也是因為林德福已與資本主義社會、跨國企業體制融為一體,才勉強在這個公司裡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才會把林德福也歸類在被外國人壓迫的那一邊。詹奕宏無法嚥下外國人對於台灣的輕蔑,也無法接受自己身為台灣人卻要被外國人統稱為「Chinese」,在外省人、外國人這樣矛盾的情緒一直衝撞的結果,就是最後看到的直接與人起衝突後辭職。而劉小玲則是「總是被當作一件事來安排」,且遭受上司的非禮,卻也無處可去。
《上班族的一日》則是黃靜雄花了十年歲月,對楊伯良推心置腹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拍電影—卻怎麼也等不到升遷。他深信「只要我夠努力,就會被升到副經理」,在鬧過一回辭職之後,卻也是看不下沒有了他的公司成為一團亂。有權勢的台灣人楊伯良,把貧窮的台灣人黃靜雄逼入絕境,甚至在過了十幾年單調乏味的生活之後,黃靜雄自己卻也習慣了這種生活。
《雲》是很明顯能見得台灣人認為只要努力便可以成功的一篇。工廠的女工們在張維傑的帶領之下想要組一個工會去制衡資方,明明在投票之前看起來希望滿滿,卻也鬥不過保守勢力、既得利益者的壓迫。在這篇故事裡面,外國人雖然滿口好話:「復興美國理想於全球」、「高舉工人的人格、權益」,最後卻只有一句:「企業的安全和利益,重於人權上的考慮」。張維傑以為自己正在做對的事,以為自己能幫助一些人—像以前他幫助放牛班的學生一樣—卻還是被這樣的謊言騙過,終致辭職回鄉。還好,在最後他及時想了起來,在讀過小文的日記之後,驚覺自己不能在這種生活中麻痺。
《萬商帝君》中的劉福金是台灣人的代表,而陳家齊是外省人代表,本應看見這兩人的鬥爭,故事的結尾卻是兩人成共識和解:「吾人應該將民族主義這個惡魔的毒牙拔除淨盡!」這也是跟前面幾篇很相似的,這些人雖然受到壓迫,卻也麻木而不反抗。在資本主義的洗禮之下,他們崇尚「管理學」,把人當作可以管理安排的物品,卻不曉得自己也是被壓迫的一員;或是知悉了這個事實,卻選擇麻木的過下去。林德旺在這裡則是那一個被犧牲的、在體制之外被放棄的人,因為看透了努力並不會成功,在無法接受失敗及無顏面對為他放棄了大好前程的姊姊之類情緒之中,終至無法忍受而發瘋。
在這四篇裡面,我看見的台灣人圖像是一直身處在被宰制、壓迫的狀況下。大約可以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外國人宰制了台灣人、有權勢的台灣人壓迫貧窮的台灣人、男人壓制女人。或可以總稱為,既得利益者對爭取權益者的壓迫。並且,這些人雖然受到壓迫,卻也麻木而不反抗。並且對於本省、外省的身分認同,有著矛盾複雜的情緒。而這些人共同的知識就是:「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卻逃脫不了前項所述,一直被壓迫的命運。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致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窮人們:
生活不應該是這樣子的,你們有查覺到嗎?
你們可曾想過,為甚麼我們要受這樣的對待?為甚麼努力耕作的人,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為甚麼牛車不能走在路的中間?我相信你們都曾經問過為甚麼政府可以這麼不公平的對待我們,我相信你們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我們要怎麼改變這樣的生活?答案很簡單:我們必須團結。我們要團結起來去提醒更多的人,我們種多少田,就要得多少糧。農民要有自己的土地,貧窮人不應該再被壓迫。是誰讓我們這些踏實做事的人落得這種下場?何以努力工作賺錢,卻遭受羞辱?反抗吧!一味服從並不能改善生活,不要再相信努力只要努力賺錢就可以翻身,我們要團結來去對抗讓我們翻不了身的這個政府、這個社會、這個體制。今天如果只有一個人克服恐懼,去反抗大人,那當然他這一個人不會落得好下場。可是如果今天所有人都違反了大人的命令,那他抓的了我們嗎?一臺牛車走在路上會被趕走,那百台車呢?千台車呢?這是我說的團結-對於不公平之事,只要所有人都起來反對,那必定能成功。
所以我要在這裡邀請所有不滿於牛車不能行在道路中央的人們,明天就請你們把自家的牛車,都駛到道路上去。我要在這裡邀請辛苦種田卻不得米的農人們,不要再給地主、不要再給政府占便宜的機會。
楊添丁 敬上
自評:給自己70分
理由:課堂上參與程度較低,幾乎不會主動發言或被老師點到發言。但自認為在思考與撰寫老師所出的題目方面,有非常多與以往不同的省思或想法。我認為學習最重要的並不是很舒服地去聽一些自己本來就已經知道的東西,而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在這學期的課程當中,老實說,我是既覺得痛苦又很期待每一次上課的。痛苦在於,在課堂上討論的問題通常都不會有解答,而沒有解答卻只剩問題本身的這件事,正是讓我覺得痛苦的原因。期待在於,能夠在課堂上去學習不那麼舒服的觀點,才真正有「有所收穫」之感。參酌出席情況及上列所述,給自己70分的分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