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蒼蠅王》作業

  1. 關於角色,你最想成為誰?最不想成為誰?理由何在?
於角色,我最想成為賽門,最不想則是羅傑。
賽門於故事中並非是最顯眼,亦非角逐權力的競爭者,但卻是沈默的智者,與piggy不同,善於觀察而非試圖引領群眾,樂觀的相信獲救的那天終會來臨,實事求是的精神展現在知曉山洞裡的真相,雖在那樣的逆境下,不允許真相的表露,因此賽門慘死在混亂中,但他的善與智尚得已被讚揚。
而羅傑則是呼應了現今政治文化的現象,按G.AlmondS.Verba對於政治文化的分類,分為偏狹、臣屬及參與,而最理想的比例分配應是1:3:6,但依故事內容吾人可知,在傑克所施展的權威下,眾人由於恐懼而偏向臣屬於權威,羅傑尤其是,除臣屬於權威之下,進而為獲得領導者青睞,做出一連串脫序的行為,最後殺死piggy,成為現今人云亦云、盲從的現象展現,一如太陽花學運下,盲從的學生最後行駛的暴力行徑,就如同羅傑。

  1. 關於劇情,這群小孩因何分裂?SimonPiggy因何而死?何以同伴死於非命並未使其他人放棄暴力?
在劇中,造成分裂之導火線為火的熄滅,使造成搜救的延遲,而根本原因則是對於獲救的看法本有歧異,因此加深了意見分歧的切割面。
Simonpiggy於將死的場景下,都係為將真相告諸眾人,一如上題吾人所述,Simon之死建立在眾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在黑夜中將他視為鬼怪;而Piggy之死,若將此題放大檢視,亦可知曉,他向眾人闡述了事實,用理性告訴眾人那些律法依然存在,種種偏差行為定會遭制裁,因此遭傑克方抵觸而死於非命。

在故事內,『暴力』儼然成為生存的工具及獲取權力之手段。
傑克講求暴力刺殺山豬,成功奪得部分孩子們的信賴,羅傑使用暴力獲得傑克的青睞,在故事描述的逆境中,傑克以思想控制之權威手段,佐以暴力形象使孩子們只得服從,一但有不服抑或背叛嫌疑者即賜其刑罰。
無人因暴力受到責罰,因此無人放棄暴力,得以求生,得其生存地位。

  1. 為什麼荒島上的小孩無法成就不訴諸於暴力、恐懼和主奴宰制的秩序?當Piggy說:為什麼我們都按照大人的話去做,卻一事無成,你對片中小孩的建議?
piggy之言,句中之「大人」吾人可理解為「具規範且理性」,以此定義檢視荒島上孩子們建造的社會,一開始的荒島生活,來福欲制定規範,使眾人之行事有規定可循,再加上自身過往經歷,依循社會通念不做「違法」之事,以在荒島上求生,但隨著時間推移,理性行事再站不住腳,野性證明其才能帶來食物、話語權,眾人開始屈服,而野性的世界彷彿才有不易推翻的「規範」,例:責罰。而其責罰的根據只來自於掌權者之自由心證。
主奴制彷彿深刻於每人心中,習慣受到管理,習慣遵從制度,否則不會有威權懷舊的心態,因此其成為孩子們最易形成的體制,就如同在原始的生活中,他們遵從的指示,依循的大人世界規範,也是被奴役著。
荒島的條件和人員組成,造成階級及生存之不易,資源的有限性使得生產工具被高階級之人把持,而造成類極權的社會,以致於不允許來福這類對權力造成威脅性,與主要倡導之理想相左之人的存在,進而選擇追殺。
建構於片中的條件下,此種模式彷彿是唯一的選擇,否則simonpiggy不會死,也不會在最後選擇追殺來福,若要建議,恐怕是:「理性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生存故,兩者皆可拋。」----改編自裴多菲《自由與愛情》。
若我在這之中,為了活下去,我會遵循傑克的指示,待他大勢已去,我會試圖奪取權力,用我的方式帶領眾人,也許依然暴力,也許我還殘存一線理性,誰知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