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以下主張成立:「為了文明存續,凡人皆應閱讀,並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前述任務之讀物或活動」
1.你認為,追求民主政體之健全與文明存續有關?閱讀什麼而能養成什麼能力方能裨益於民主?
「文明」不論是發展還是存續都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人才能建構起來(極端來說假如只有一個人,死了就沒得延續了),而「民主」是一種多數人所構成(以多數人為主)的政體,若保住民主體制的健全,或建立一個追求民主的公眾理念,自然就會往習慣接納多元意見的方向發展,而這種發展有利於「多數人」存在於社會上,進而讓文明得以存續。
社會隨著時間發展,人民不免會因為各種原因分化成各種階級、理念、領域不同的小團體,如果整個社會的習性是不停地分化、排擠自己不認同的族群,社會上存在的種類只會越來越少,最後不免走向消失。民主社會雖然也會形成各種小團體,但這些小團體並不會傾向互相消滅,也許會吵架或撕裂,但仍然努力的磨合在同一個社會,有足夠多的人文明便能延續(更積極一點,不同觀點帶來的新思考也許還能幫助文明進步)。
既然前提已經是「應擯棄聲色娛樂及無關或無助文明存續之讀物或活動」,就「有營養」的部分,應該除了自己已站定的立場,養成閱讀、接受其他立場的閱讀習慣。若認為自己的立場是對的,閱讀其他立場能更鞏固自己的看法,也為自己的觀點準備更完善的論述,若在閱讀後對自己原本的立場產生動搖,便是透過閱讀找到更「好」的立場(對自己而言更「好」,因為更能說服自己)。
保持隨時能接納不同意見的心態有助於民主,當人民能接受儘管是和自己完全相悖的立場,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且都有理由存在於同個社會上,便不會執著於消滅對方、只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讓社會保持多樣性,才有機會互相磨合出最適合的文明延續方法。
2.有學歷但日常不讀書與文盲有別?文盲宜擁有公民身份?
雖然仍要視升學的過程和方法決定,但我認為有學歷基本上還是與完全文盲不同。升學過程不可能真的什麼書都沒看過,就算不是完全「思考性」的書,單純知識、科學性(例如物化數學等)的書也可以帶來思考。質疑為什麼算式會是這樣、乃至於為什麼要有這些算式,都能算是閱讀和自己「不同立場」的書。因此問題不在於只閱讀升學書目而平常不閱讀,文盲與否(以此處的意思)的問題應該在於讀了卻不思考或質疑、只是乾讀。就算平時會閱讀的人也有可能只是因為某些理由而「看過去」,難道這樣「讀字」就能認定他不是「文盲」嗎?
文盲仍應擁有公民的身分,不然就如同「菁英」不接受「文盲」這種其他階級的多元存在,那就如同第一題所述,不利於民主了。
請舉手主動分享第一題,請積極準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