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官方說法》作業

1.身處追求(活著的)多數人統治的民主政體,如何養成公民的歷史常識?對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言,這項素養是必要的?

所謂的歷史源自於史料,史料僅為過往之事,並無其情感、立場、褒貶,而是人們在閱讀史料後,基於自身的立場賦予其額外的意義。
學習歷史,應先回歸歷史的中立性,別只相信一面之詞,多方參考不同角度的資料,透過此方法還原歷史真相,並經過思考之後,自己賦予這段歷史自己思辨過後的意義。
呂世浩曾在「學歷史的大用」演講中提過,歷史為帝王之學,古人以史為鏡,透過歷史拓展自己的經驗,透過「思辨」的方式學習歷史,閱讀史書時,不重在背誦,而是時時刻刻反思,反問自己若是書中人物,該如何作為,而這些作為又會導致何種結果,在此反覆的訓練中養成經驗,再將經驗化作知識,用以治世。
生在民主國家,公民有參政權(我此時所談到的公民,是有積極參與政治意願者),人民就是國家的帝王,換句話說,公民普遍都需要治世的才能,故而我認為歷史是公民必要之素養。

2.當片中的高中歷史老師明白真相後,你會建議她如何教導學生分辨「歷史」的真假?

假定這位歷史老師是生在當代台灣的教育環境。
我認為這樣的能力是無法直接傳授的,必須運用引導的方式。
講解歷史事件時,適時地停下,反問學生若為當事人,會如何作為,再一同討論如此一來可能會引發的結果,讓學生學習歷史時,能漸漸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再者,提供不同歷史角度的史料,例如台灣光復時,日本人、本省人、外省人,對於這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透過當時新聞報導台灣光復的說辭(島內、日本新聞、國際新聞),還原歷史的真實情境,在讓學生自己賦予這段歷史全新的意義。


3.歷史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嗎?(想想有無複數的歷史

歷史的重要與否,在於歷史存在的本意是否依然存在。
歷史是人類的記憶,存在的意義在於避免重蹈覆轍。缺乏歷史常識,容易導致對政治的無感,缺乏預見性,更可能思想被控制,成為當代罪惡治權下的同謀者。
如我先前所言,歷史為帝王之學,用以治世,人民精於此學,有助於監督當權者的施政。
然而,台灣當代的歷史教育,僅注重背誦,甚至為了因應考試,讓歷史有了所謂的正確解答。「誰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如果歷史失去原本培養「思辨能力」的初衷,甚至流於政治思想的利器,那麼這樣的歷史便不再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