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官方說法作業

1.身處追求(活著的)多數人統治的民主政體,如何養成公民的歷史常識?對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言,這項素養是必要的?
:(1)我認為若要養成公民歷史常識,練習比對多方史料會十分有幫助,史料是死去的東西,而歷史的撰寫通常是無法撇除掉主觀意識的,若能閱讀從不同角度切入的史料,將會更全面的了解歷史。例如:「施琅是否是忠臣?」這便是取決於你是站在明朝對於施家有恩,或是鄭成功是他殺父仇人,又或著你是清朝擁護者的立足點上。
         (2)以台灣而言是不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沒有會更好。在我看來那些並不是當事人卻大力譴責並試圖「帶風向」的人,正是一步步把歷史變成政客工具之人。例如:「每年一到二二八紀念日,不少政黨大佬便會跳出來訴說政治受難者有多痛苦,生活多麼黑暗……諸如此類拐選票的言論。」
         至於,說台灣沒有這項素養會比較好的原因則是因為看過一本書叫「中華民國斷交史」,當中提到若是有一天中華民國的邦交國都斷交了,對它反而是好的,那個時候我們將不用繼續跟中國爭論「所謂歷史上的一個中國」將能成為一個重新定位的國家,這是在邦交國陸續斷交的情況下一個新的思考。
2.當片中的高中歷史老師明白真相後,你會建議她如何教導學生分辨「歷史」的真假?
:首先,你得問學生,他們真的在乎嗎?如果不在乎,對於學生而言,歷史只會是死的資料,呼應到第三題的題目,當這個歷史對他們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時候,也只是跟女主角一開始的教授方法毫無分別。而若他們在乎,那麼我認為可以先詢問他們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並發下去和他們每個人切入想法角度不同的史料,就像女主角說的:「歷史是人們的記憶」。歷史沒有真假,只有以不同價值包裝呈現的差異。

3.歷史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嗎?(想想有無複數的歷史)
:(1)歷史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差別只在於那個人所在乎的是哪種歷史。這個並不決定於種族,例如:「李登輝在晚年發表的『日本祖國論』。」從中可以知道即使他的身分曾是中華民國元首,生活於大日本帝國的記憶和認同感依舊更勝於台灣,日本歷史在他心中也比台灣歷史來的重要。
   (2)我認為還是有複數的歷史,不過僅限於科學的歷史,像是人類進化史、甲骨文字史,撇除掉尚未發現或是研究錯誤的部分,科學的歷史講求的是考古的證據而非史料;其他的則都屬於單數的歷史,也就是在乎者恆在乎,不在乎者恆不在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