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官方說法》作業

1. 身處追求(活著的)多數人統治的民主政體,如何養成公民的歷史常識?對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言,這項素養是必要的?
民主政體的健全,按linzstepan的研究,須滿足三層次的元素,分別為:行為、態度和憲法。而亦可展現在五場域,分別為:政治、公民、法治、文官中立和經濟社會,才能得以使民主政體健全和鞏固。
而歷史,的確擁有塑造不同政治態度和文化的效果,但並非主要因素,歷史常識的培養我想也是不必要的。在各報章雜誌、網絡媒體、家中長輩,我們都能得到零碎甚至夾帶主觀意識的歷史資訊,都能讓吾人得知曾經發生什麼樣的事件,當時造成如何的影響,但相較歷史常識的培養,我更傾向培養質疑的態度,一如片中赫拉迪所為,歷史帶給其之作用,只在於事件的告知和起疑的源頭,乍看像是擾亂秩序,但卻使得艾麗西更勇敢的去探詢自己養女的背景,一反曾經照本宣科,相信權威的態度,在這些似真似假的歷史中,我們都是主角,我們有權利質疑它。
而在民主政體中,要其健全延續並鞏固,應是同樣保有質疑,對國家機器之輸出項有適當的feedback,而非成為一味臣屬的行為者,使國家機器向極權統治的方向前進。
 


2. 當片中的高中歷史老師明白真相後,你會建議她如何教導學生分辨「歷史」的真假?
在明白了「歷史」是統治當局作為思想控制社會的一種工具後,我會建議艾莉西不斷對他所傳授的歷史知識於課堂上不斷提出疑問,質疑它的真實性,並讓學生試圖自己去尋找答案,如同他的學生赫拉迪和他的同事本尼特,不畏挑戰權威,只為找尋真相。
當今我們所習得的歷史知識,也並非全然符合史實,確切來說,到底幾分真,幾分假,課本上的二二八事件是不是有被遮蔽的地方,美麗島事件始末是否有被輕描淡寫之處,除了被填鴨式的教育,我們只能學會批判思辨,這亦是政治學系應當習得的能力,如何找出問題並質疑,進而尋求解答,以驗證。
 


3. 歷史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嗎?(想想有無複數的歷史)
歷史的確可讓後人知興替,更有人提到,後人可從歷史得到教訓。我想這些答案都是可被認可的,但當今日的歷史,只是統治當局隱藏事實,宣揚自身權威的工具,它還是依然重要嗎?一如先前觀賞權力風雲時,教授所提出的問題,即使你已知道它是被編撰的,被修飾的?八年級和九年級所習得的歷史,在馬政府和蔡政府執政之下,是不是有所不同了?
我想了一個例子,族譜,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家中每一代人做的豐功偉業,至少我不知道,但即使知道又如何?當時的豐功偉業到了我們這代的清粥淡菜,我們只能緬懷,但更重要的是正視現在,看看能否再從平庸躍身為榮華富貴。我想歷史亦是如此,它的真假的確塑造了不同的政治思維和政治文化,影響了後人對政府的看法,但為何我們只能身處其中而不能跳脫?二二八是慘痛的,但我們為何不能將其視為,我們應當成為監督政府作為的行動者的教訓,美麗島事件是憤慨的,我們為何不能從中汲取這份民主自由的得來不易,想著如何保有和延續?
我們高唱著自由獨立,卻始終活在那些不知真假的歷史中,在有了質疑後也不付諸行動尋求真理,依然做著無所謂的行徑,這些歷史只成為了牽絆、情緒勒索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