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養成公民的歷史常識,有重要的兩點。其一,是資訊的多元性。歷史往往是勝者所塑造的,那怕是流傳千古的歷史亦如是。縱使現在的教育講求一體化,我依然認為應鼓勵學生去閱讀教課書以外的書本,透過不同作者的角度,自己去拼湊歷史的真正原貌。
除了教材的多元外,政府也應落實資訊的透明化,如美國有著50年必須解密檔案的法律,落實人民知的權利。而轉型正義對我而言亦是一種資訊的多元性,其近年在台灣或歐洲等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常易被作用於政治場域上的角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提供了一個與威權時代不同的歷史觀點。
其二,我認為是批判性的思考。縱使有再多的史料,經過多年的傳誦難免與歷史有誤,又或者是當局者的刻意塑造,都會使歷史與現實扭曲。因此,公民的思考判斷能力,是遠遠重要於史料的真實性。如果沒有判斷事情真假或者是懷疑的精神,那麼再多的史料也是徒勞。
而我認為,歷史常識是非常必要的公民能力。如唐太宗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縱使我們不會成為一國之君,我們也應該知道國家的興亡的原因為何。歷史就像是一本寓言小說,歷史也不斷地再重演。人們因為權力而兄弟鬩牆,因為貧富差距而革命。因此,往往見微知著都是有著前車之鑑,如若我們可以完善的修習歷史,並有分辨真假的能力,即可預見到國家之危機,做出相對應的處理,避免憾事發生。
2.當片中的高中歷史老師明白真相後,你會建議她如何教導學生分辨「歷史」的真假?
無論是歷史還是新聞,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當中,有無數的謊言誕生。而我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親身經歷。如彭博社在去年「中國在美國主機板上植入晶片開後門?」這篇文章,在業界被踢爆根本是假新聞。諸如此類的爭議早已不勝枚舉,老師應舉出無數歷史或新聞上的造假事件,去引導學生如何判斷真假。
我認為透過政府的假新聞關三天,或者是罰錢等手段,根本治標不治本。對於新聞台或者是記者來說,甚至一種宣傳手段。因此,我認為學生們應時時刻刻保持懷疑,並且養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道。
不過,縱使資訊正確,同樣的史料或資料,也可以塑造出完全不一樣的論述。所以,了解撰寫者的用意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如同台灣的政壇上,政黨利用新聞來促使族群的對立早已不是新聞。因此除了是非對錯以外,了解事件的本質,並加入自我判斷,也是分辨歷史的重要一環。
3.歷史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嗎?(想想有無複數的歷史)
保守主義學者E. Burke說:「捍衛過去的傳統,即是讓我們的祖先繼續存在發言權。」我想歷史的重要性也跟這句話很相似。
歷史與傳統,是形塑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同嬰兒成長一般,我們會因為不同的生長環境,有著不同的人格與想法。因此,如若我們的歷史如動物農莊一樣被竄改,我們的思考與想法將完全不同,導致生活的型態改變,甚至是國家的體制都會因此有所不同。如<白種人的負擔>一文中,作者以諷刺口吻警告帝國主義的擴張必有代價。然而,最終卻被曲解為白種人有義務統治其他文化,幫助落後國家發展之意義,甚至這種想法到了近代亦有WASP等相似想法出現,這就充分地展現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如同深根於亞洲的儒家思想體系,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使我們的生活注重倫理綱常,團體主義,而非如歐美的注重個人主義。所以縱使不是每個人都關心歷史,但我們無時無刻都是被過去的歷史形塑著。
同學您好。
回覆刪除針對您第一題的論述進行提問。
您主張「公民的思考判斷能力,是遠遠重要於史料的真實性。如果沒有判斷事情真假或者是懷疑的精神,那麼再多的史料也是徒勞。」在您論述的脈絡下,請問您,若處在史料都不是真實的情境,批判性思考所提供質疑的能力有何用武之地?
質疑與駁倒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若只停在質疑,而沒有任何真實的「史料」、「證據」能支持您的質疑(或是所有證據都與您的質疑相悖)去駁倒對方的說法、論點,批判性思考還有意義嗎?
您好,針對您的的看法地回覆。
回覆刪除方法是活的,史料是死的。事實上,有太多歷史最終被推翻的例子,如妲己以及商紂王的荒淫無道,就有許多史學家為其辯護。
這個道理我認為在任何一個學科都適用,政治領域亦如是。像是8.90年代的戰爭資料庫,可謂是風靡一時,然而到了現在早已消失殆盡。不過,他對政治學的影響並不會消失,他也絕非是一種徒勞。如果學術的探討,或者是答案的探尋過程,我們只注重真相究竟為何,那有太多事物我們會駐足不前。
對我來說,在政治場域裡,歷史只是一種統治者的工具。如果以歷史學的角度來說,實事求是自然事非同小可的大事。畢竟這堂課是小說與政治,所以我自然不會把眼光放在歷史學的角度裡。
此外,我也不明白同學您所謂的駁倒是甚麼意思,歷史從來不是拿來駁倒別他人的工具。,我在文章中也並未提到以歷史為武器攻擊他人。
所謂批判性思考,並不是批判別人的思考。而是有質疑他人的精神,與懷疑的態度,並不是遇到所有事情就批判。這樣的話,何來駁倒之說,如若對方能以合理的史料來佐證自身的想法,自然是再好不過。但如若沒有證據空口說白話,我想這也非我們今天所探討之範圍吧
同學您好,不好意思拖了這麼久才回復您,先致上誠摯的歉意。
回覆刪除可能是我的用詞不精準,導致您可能誤解我的提問。問題的意思稍顯極端,在您論述中,若沒有真實、客觀的史料存在的話(因為您主張質疑的能力較史料的真實性更為重要)光有批判性思考提供的質疑能力可以做到什麼?
會去質疑史料的內容,必然是認為史料如此紀載可能是不真實的,因此,批判性思考可以派上用場,提供我們去質疑的機會,但這樣的質疑,要推翻(第一次回復您問題時用「駁倒」)先前史料紀載的內容,必須要有證據才有辦法推翻他,反過來說,當所有史料的內容中,都是不真實的紀載,有質疑的能力對於辨認真實就沒有幫助(這邊有個假設是,質疑的目的是去追求真實,不知道您同不同意?)在這樣的情境下,光有質疑能力可以帶來怎樣的作用呢?
至於您說的「如果學術的探討,或者是答案的探尋過程,我們只注重真相究竟為何,那有太多事物我們會駐足不前。」我認同您的結論,若太注重真相的話,我們可能會困在原地,但是,有些問題不就是需要真相才有辦法下決定的嗎?像是情報單位就非常重視情報的真實性,假若情報真實性出現紕漏,先前的決策可能讓整個行動走向失敗,所以說,注重真相有什麼問題嗎?若您想要主張有些事情應注意真相,也些則不用的話,那我想請問您的標準要如何界定?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