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處追求(活著的)多數人統治的民主政體,如何養成公民的歷史常識?對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言,這項素養是必要的?
一般人如果不是對歷史特別有興趣,大多數的歷史知識建構都是在校園裡完成的。所以為什麼總說教育是國家根本,因為教育強迫了所有人都必須學習某些知識,然後這些"所有人"的知識後來就會回來建構未來的國家。同樣的,國家也是教育的根本,尤其是在施行了義務教育之後,國家對於教育的內容、範圍等等都有更廣及更強制的控制權力,因此如果我們沒有像電影中女主角的那種"覺醒"契機,或沒有意識到自己接受的是被規劃好的資訊,就很容易陷入片面的知識、觀點獲取。
對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言,擁有不只一種觀點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只認為國家這麼做就是好的(當你尚未成為受侵害的人之前)。而為何是"歷史"知識尤其重要,因為可以說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是最容易體現在歷史(也就是過去)上,當國家做了什麼在現在看起來"做錯了"的事,但卻為了維持威信、面子、權力等問題而選擇掩蓋時,就侵害到了民主的健全。民主應是著重於人民(即大部分乃至所有人),但若政府開始只重視"政府本身",就變成了菁英(少數)為主,而且是試圖鞏固菁英地位、想避免流動的情況,就破壞了原先的民主。
至於該如何養成有助於維持民主政體的歷史素養,相信基本義務教育會這樣制定,就是覺得不是所有人都會想主動學習這些科目,但這些科目又是幫助國家社會進步的必要知識。但如果完全依賴國家的安排,又很容易陷入不利於民主的情況,因此我認為"沒興趣"或"不想學"是合情合理的,但必須有意識,自己目前接收的只是單方面(或是說被篩選過)的內容,如果遇到了不一樣的立場,不需急著否定或認為那是"錯誤"的。不願意、沒興趣主動接收其他資訊也沒錯,但必須有意識自己是學了什麼,這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有了這種認知當碰到其他觀點就也不會排斥,會排斥就是因為相信自己所學就是唯一。
2.當片中的高中歷史老師明白真相後,你會建議她如何教導學生分辨「歷史」的真假?
我認為歷史很難界定"真假",如果我們認為現在被"灌輸"的歷史資訊是"假的",那怎麼能確定反面立場就是"真的"呢?也許我們(反面)在做的也只是跟現在掌權者一樣的事,在"灌輸"我們希望的歷史價值,那又有什麼理由說這個版本的歷史就是"真的"呢。
因為永遠不可能回去經歷一次完全一樣的事情,任何書寫一定會有立場,不可能會有完全"真實"的紀錄,就算要完全客觀的只記錄數字(例如某年死了多少人、有多少建設等等),也有可能記錯,更何況是其他沒辦法這麼"精準"的內容,歷史也不可能只記錄數據(如果只記錄數字有什麼學習上的意義?)。
因此目的不是分辨真假,誠如第一題所述,應是讓學生了解學校教的只是其中一個敘事觀點,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再去查詢、吸收其他觀點,如果沒興趣,也要知道只是目前政權的想法,不代表完全真實和正確。
3.歷史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嗎?(想想有無複數的歷史)
我認為歷史不是對每個人都一樣重要,因為歷史的用處除了讓人們了解自己的過去,想要用歷史來預測、應用於未來是有困難的。所有歷史上的發展都不可能一模一樣,照搬了某個系統到新的地方希望能複製出一樣的結果,但也會因為地區本身的差異會造成不一樣的發展。每一個進程都是全新的,不可能用過去預測未來,因此若只是要"了解過去",到了某一個程度就夠了,不是每個人都有更多的興趣,所以不是對每個人都一樣重要。
何況無法界定歷史的真假(第二題所述),因此擁有歷史常識的重要意義在於了解過去的發展、事件的因果關係,儘管不能用這些知識預知未來,但藉由這些知識每個人會漸漸形塑出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我認為有自己的立場是知識帶來的最重要的效果之一。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對每個人不是同樣重要的原因,如果一個人原先就有明確的立場,並且也知道自己選擇立場的原因或理由(了解自己的立場),那他儘管再攝取其他知識,也很難改變,繼續看不同觀點的書或了解其他觀點對他來說造成的影響就沒有特別大。但如果一個人還沒確認自己的想法,他就可以透過吸收更多面向的學說和知識常識融合自己原本了解的東西,漸漸掏篩出自己的認知,對他來說這些知識造成的效果就會比前者來的顯著和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