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官方說法》作業


1.身處追求(活著的)多數人統治的民主政體,如何養成公民的歷史常識?對民主政體的健全而言,這項素養是必要的?
     《經濟學人智庫》有一套調查全世界國家的機制稱為「民主指標」,它透過「選舉程序與多樣性、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公民自由」五個指標來衡量國家的民主程度。那麼「歷史常識」為何沒有列入作為判準之一?公民俱備越好的歷史常識不能代表更健全的民主嗎?
      就我看來先是要釐清歷史常識的養成是必要之舉,才能夠談論如何去達成。民主政體的公民沒有先假定歷史常識的必要性便耗盡心思去安排如何利用教育去淘選史料呈現給學童。學童成為公民以後只會如法炮製去教育下一代,終究是徒勞無功。
      假使養成公民的歷史常識對於民主政體的健全並非必要,那麼為何要談論如何養成?所謂「健全」與否,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空間,倘若民主政體不健全,但仍可以運作,那麼是什麼狀態?或許我們當今所身處於的民主政體政竭盡所能在實踐這副圖畫:「我們不奢求民主健全,只要他存在就好。」

2.當片中的高中歷史老師明白真相後,你會建議她如何教導學生分辨「歷史」的真假?
      劇中的學生赫拉迪質疑的精神與不畏懼發表的勇氣刺激了艾麗西對教科書的認識。艾麗西的同事本尼特因為「危險思想」被趕出大學也是如出一徹。透過跟這些人相處,最後艾麗西自己也踏上成為質疑者的道路。劇中的角色因為相互交流使得艾麗西逐漸改觀:身為教師,教室本來是她可以支配的場域,但她逐漸感到不自在;身為公民,集會遊行本來不是她所關心的議題,但她逐漸感到不自在;身為妻子,家裏本來是風平浪靜的小窩,但她逐漸感到不自在。
      這種「不自在」彷彿就像感冒時「發燒」一般,意識朦朧卻又清醒。當我們最初對歷史產生質疑的時刻,就存在這樣的抗拒感。如何教導學生分辨歷史,我想這並非教導可以達到的,因為這是一個「感染」的過程,生為教師能給學生最好的幫助,就是告訴他們:若有人的意見刺激到你本來堅信不移的領域,你應當意識到這可能是個探究真相的機會。

3.歷史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嗎?(想想有無複數的歷史)
      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薩戰爭史》的序言寫道:「人類事物中,如果事情不是會如實重現,至少也會相似的再現。」提醒我們若對什麼事情感到新鮮,可能是因為我們涉世未深;若對什麼事情感到胸有成竹,不是藉由自己的經驗就是借鏡他人的經驗。我們終其一生免不了借用他人的經驗來為自己增添踏實感,而反覆成功的經驗成為了知識。之所以追求知識,目的就是要獲得超出生命史以外的經驗。針對這個需要,歷史提供的幫助是直接且重要的。
      複數的歷史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我推測一個人對特定歷史事件詮釋的信任程度取決於它比對了多少版本的說法,當他所網羅到的面相越多元,越是無法歸納出單一的解釋。所以複數的歷史與其說是產物不如說是原貌,而「官方說法」是產物中最具「效益」的版本。
      歷史會不會對每個人同樣重要,終究要放置在價值位階的排序上衡量,有些人對歷史的幫助抱有期待,有些人則是毫無寄望。平心而論這些差異跟官方說法的誕生相似,源自於個人衡量「使用歷史」得到的益處所決定的吧。

5 則留言:

  1. 想問一下[使用歷史]的意思是指什麼?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許同學你好:
      這裡所提及的使用歷史意指「經過選擇」。我倒數第二段提及歷史的原貌本是複數存在的,個人若對特定歷史無衝突的觀點,表示他已經選擇了某一版本。

      刪除
  2. 這裡想回應一下我認為歷史常識沒有被放在評判標準的原因,要是我們有能夠多方了解、解釋歷史權力這不就是一種公民自由的展現嗎?歷史常識是否因為是在公民自由下的一個細項,才沒被認為是評判標準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張同學您好。
      想請問一下您說的「要是我們有能夠多方了解、解釋歷史權力這不就是一種公民自由的展現嗎?」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刪除
  3. 親愛的大四學長您好。
    針對您第一題的論述,我有以下2點問題。
    1.您如何得知「民主政體的公民沒有預先假定歷史常識的必要性」?
    2.若如您所說「歷史常識的必要性」沒有證成,那為何又要「耗盡心思去安排如何利用教育去淘選史料呈現給學童」呢?如果不重要,如果沒有必要,那我們何必去「淘選」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