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id the dream of the connected world tear us apart?
《隱私大盜》一片中向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最初用來連結他人的社交平台,轉變成個人資訊被交易的市場,一個反過來成為操控自己行為的方法,而我們甚至沒有掌握自己數據的權利,這樣的社會趨向令人擔憂,除此之外,片中以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為核心,提出數據對於社會的影響,一家公司有能力獲得個人的資訊,有能力製造出操控你的資訊,更甚者,已經威脅到民主的運行,如Christopher Wylie所說:「If we
allow cheating in our democratic process . What about next time? What about the
time after that?」,當個人的選擇被操弄,隱私成為數據被賣出,該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被操控。
為了因應片中提出的景況,界定數據的所有權似乎成了一種辦法,如果公民在社會中對於自身的資訊和隱私擁有權利,何致於網路、對於數據,卻不再享有這樣的權利,擁有自己的數據權,保障自身資訊的洩露都是片中提出的訴求。
如果臺灣發生相同趨向,筆者認為擁有自己的數據權,以及提供所有人以及所謂的可說服者(The
Persuadable)多元的資訊可能是一種辦法,這並非意味著擁有立場的人就不需檢視自己的想法,值得小心的是,擁有強烈對立立場的雙方也極有可能遭到煽動,以及一味地蒙蔽雙眼而導致對話停滯不前,這在近來台灣在各式議題的討論上有越來越顯著的跡象,無論是叫囂著對方是蠢材沒辦法對話,還是和稀泥般要求溫柔同理來避免價值判斷,這種斷裂的溝通也使得社會大眾更容易只在屬於自己的社群接收資訊,用此不斷肯定自己的想法,而同樣導致了這種對立的情緒得以被掌握,在網路上煽動。
2. 請從《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並從中各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1) 《蒼蠅王》Piggy
問題: 服從科層制(Bureaucracy)下的理性是否有助於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題旨與提問理由: 從《蒼蠅王》一書中我們可以Piggy的死亡來說明他失敗了,然而在此筆者想問的是,若Piggy去除那不討喜的外衣,而成了像是Ralph般受人推崇的對象,他所推行的規範和他所代表的理性是否就能成功建立?
(2). 《動物農莊》驢子班傑明
問題: 有智之人是否需對共同體的發展負更多的責任?
題旨與提問理由: 班傑明做為動物農莊中除了豬以外少數識字的動物,卻選擇透過不作為來消極抵抗,或者是說明哲保身,似乎無法否認這是屬於他的自由,是他作為個體的選擇,然而,若真如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所說:「在政治中,服從就等於支持。」,那相較起不識字、無從分辨好壞只知盲從的動物,清楚狀況卻獨善其身的班傑明是否更加可惡,更應該為這個狀況負責? 但是,身為有智之人就應該將集體的責任加諸其上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