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紀錄片隱私大盜的觀點,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 ?
大數據的社會下,片中透過網路媒體上的廣告投放著針對性的政治內容,其中大多又以電腦為主要媒介。相較於傳統的文宣或者電視上辯論,它不會讓我們直接聯想到政治格局,我們將它視為一般廣告宣傳較多,另外這種方式正因大多透過電腦,相較於傳統又更虛擬了。數據分析公司無形之中將個人日積月累的有規律的選擇模式作為政治選戰的分析和預測,但事情更沒想像中簡單,他們不只將這些數據當作參考,而是進而去感染煽動著這群大多沒有既定立場的中間選民。
何以令人憂慮?
我認為憂慮第一在於多數人是毫無知覺自己的數據被利用了。第二他們真實的影響了結果,這個影響的動力是因為某些特定的利益團體或是政客還是為了全體國民呢?第三儘管我們知道了這樣的事實,但我們卻離不開這些媒介,我認為這是最無助且最令人感到憂慮的。
如何積極因應?
片中提到兩次主要兩次受數據分析影響的選戰,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事後人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政府也著手質詢相關人士包含數據公司當時的CEO還有臉書創辦人,並且後續也有數據權重視的相關活動,片中也提到要讓資訊等權利應列入法律明訂保障。
如果台灣發生相同趨向,會同樣感到憂慮嗎?
我個人認為台灣嚴格來說還尚未淪落到片中數據公司結合一些利益進而去影響選戰,我們還是以以往較慢的政治宣傳:大道理、宏觀的經濟等等為主,但台灣選舉宣傳也越來越多元也懂得去影響中間選民,網路上的民調統計也是層出不窮。因此若未來台灣的政治選戰開始以似是而非的口號而不是有根有據的宣傳為主(雖然現在台灣就有這樣的問題但我認為還不算主流),這種新型態的政治選戰,儘管我們相信每個人應該要有自由意志但其實不然,台灣人的個性容易跟隨著這樣的政治性宣傳不知不覺中被煽動,操控變得如此簡單。
當如何因應?
我認為應積極制定相關法律,另外像日常我們常會勾取是否同意使用者隱私條款的那些條款應採取明瞭清楚的方式,而不是太過於長篇,政府也應當去監督是否有逾越資訊的範疇,而不是讓人民自行去承擔、接受任何網頁任意使用我們的資料的後果。
2.請從《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並從中各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1)《華氏四五一度》主角消防員
題旨:「如果政府不給兩面選擇僅其一面就好,這個社會下生活的人民過得愉快,這樣的政府是好的嗎?(這樣的社會風氣是我們該追求的嗎?)」
提問理由:小說中架構的社會認為人們若想過得更愉快而不使其感到疏離、彼此針鋒相對,便不要給與兩面選擇,僅其一面就好,最好的辦法更是甚麼都不給。但我想解釋一下這個提問不是想問那種什麼都不給的政府社會。而選擇消防員是因為他在小說中有強烈的角色衝突。
書中多數人活在政府給的唯一底下,很多人心中直接認為沒有選擇就是沒有自由意志,對於沒有選擇的社會想像,這理當是一個痛苦且貧乏的社會,但書本反而呈現出的卻是人們愉快(看似沒有壓力)的生活著,甚至當消防員揭露閱讀(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反彈感到恐懼,那種選擇在他們身上是很巨大的壓力一樣。現實的我們對選擇感到壓力,因為不能確定自己的選擇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好像沒有選擇會簡單許多呢?
(2)《一九八四》遭到黨進行思想等各方面改造的溫斯頓
題旨:「有什麼東西,是我們人類該永恆追求的?」
提問理由:小說中的溫斯頓在發現黨極權統治的手段以及各種行為後,有過反抗的想法。我認為在那個時期的溫斯頓,想永恆追求的不是生命的基礎活著而是追求自由的真諦。答案是自由嗎?但今天如果像1984的人連自由都不知道,那麼他們的生命又該追尋什麼呢?另外我認為小說中指出了所有國家在所有階段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的問題,因此小說1984架構的背景,其實離我們不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