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紀錄片《隱私大盜》(The Great Hack, 2019)的觀點,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何以令人憂慮並應如何積極因應?如果臺灣發生相同趨向,你會同樣感到憂慮?當如何因應?
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 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人受數據和信息操作而不自覺」的社會趨向,數據和信息量的處理由數據驅動型公司掌控如劍橋分析,公司有系統的掌握受眾的消息,以及接近這些受眾的方法,技術再被整合成高市值的產業。影片提及政治活動如奧巴馬、特朗普當選或是英國脫歐,都是以「用數據點預測性格,性格進而驅動行為,最後行為影響投票」的模式為背景進行。
這樣的社會趨向何以令人憂慮?我認為有兩個面向令人憂慮,其一是從大局來看,數據的操作帶來對社會安全的危險性,它有可能成為政宣機器,產生「改變社會必須先打破它,再按照新社會的願景重塑它」;再來是說它可能掀起國家內鬥,透過建檔預測操作仇恨和恐懼;最嚴重的是它將影響人的自主性和自由以及民主,以「大規模的人群分析,整理人們一個狀態轉變成另一狀態的觸發因素」,而我們不知情,這是「未經同意或無意識地操縱心理」的秩序,我們被迫進入這樣的秩序。其二是從受眾來看,影片裡有這樣一句話:「你在人們身上獲得的信息量,是人們會拱手交給你的」受眾對於自己個人信息缺乏敏感度,甚至從不閱讀使用規則可說極為不在乎,安然不抵抗地成為待宰羔羊。
如何積極因應這樣的社會趨向?面對這樣的社會趨向,我認為應以「聯合抵抗」積極因應,具體來說,應該要求資訊對稱,從確鑿的案例裡反省,要求全面披露信息來源,如同片中提及最好的推進辦法是「人們把數據當財產持有」的想法,將個人信息的隱私概念,提升至像財產一般的層級,對數據的重視會影響到因應數據被操作的態度和作為,所以我認為建立人們對於個人信息的隱私概念,在「聯合抵抗」權力ㄧ事有助益。
如果臺灣發生相同趨向,你會同樣感到憂慮?會,我認為某種程度而言這個假設已是現實。在電影裡,教授問學生們的問題:「有誰看過一則廣告,讓你堅信你的麥克風在監聽你的對話?」所有人都舉起手表示有此經驗。我自身的經驗或是所觀察到的現象,也對應著教授的問題,屏幕後似乎有一權力能預見我的需求,當瀏覽過某一類的產品,那類產品將會使你在使用其他軟體時,化成廣告的形式出現。當被預示的已是真實將更讓人憂慮,我理解到的狀況是,我們或多或少知道行為暴露著什麼風險,卻對於承擔風險帶來的代價沒有感覺,這個狀況讓我們比不自覺的承擔風險還更要危險。
當如何因應?微薄之力或許不足以與背後龐大的權力系統抗衡,所以我因應的方法會是盡可能掌握自己的隱私資訊,比如在下載軟體前詳閱說明,或是避免洩漏資訊的活動。舉訂外送為例,近日外送的產業崛起,即時、運費低或是免運等手法帶來便利,同時在使用時也得意識到正負擔著什麼樣的風險,外送平台將紀錄你飲食偏好、何時有需求等等,我們應該有意識,關於吃的隱私暴露在風險下。
2.《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並從中各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我要選的小說和類型人物一是《華氏四五一度》的,克拉莉絲.麥克萊倫一是《一九八四》的老大哥。
關於《華氏四五一度》的克拉莉絲.麥克萊倫,我想提的政治學問題是「一般認為關心社會是公民素養的表現,但是當對社會的關心帶來負面評價,如同這個角色保有無饜好奇被指認為瘋子,關心社會仍是值得追求的嗎,亦即展現對社會的關心有何條件?」
關於《一九八四》的老大哥,我想提的政治學問題是「老大哥有組織有系統的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秩序,這個僅僅只是角色形象而實際面不可捕捉的角色是成功的政治人物嗎,亦即成功的政治人物需要什麼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