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照紀錄片《隱私大盜》(The Great Hack,2019)的觀點,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何以令人憂慮並應如何積極因應?如果台灣發生相同趨勢,你會同樣感到憂慮?當如何因應?
《隱私大盜》以一間位於倫敦的「劍橋公司」為主軸,描述他們是怎麼透過個資去影響人們的投票行為,例如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議題等等事件。其中最好控制的便是所謂的「中間選民」,也就是劇中所稱的「可說服的人」。對於這點,在台灣也不乏網路上看到也許多人自稱中間選民,但我認為中間選民不等於「立場客觀」,反言之,他們應該是「沒有堅定立場」,於是成了最搖擺、最易操弄的政治棋子。這部片當中預示的社會趨向就和我們現實生活所面臨的狀況一模一樣,面對突然龐大且快速的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我們其實完全沒有做好準備,沒有法律可以防止我們的個資被用來針對自己。因此當凱特面臨議員的提問:「你覺得立法者應該要怎麼做才能更好的保護人們的數據?」他回答:「facebook和google的價值在於他們擁有、處理、把持和使用全世界人的個人數據,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推進辦法是人們把數據當成財產來持有」。但現況很明顯的擔憂是,我們有許多保護財產(無論有形或無形)的法律,人們也確實重視自己的財產所有權。可當問題回到「個人資料」的時候,我們就好像沒那麼重視,甚至覺得外流也沒關係,「因為我只是個市井小民又不是什麼重要的大人物」,這是我最常看見的說法。「數據現在比石油還值錢,最有錢的就是科技公司」,現在最大的隱憂就是人們將和自己切身相關且值錢的資產視若無睹。
「如果台灣發生相同的趨勢?」我想,台灣已經有相同的趨勢了。雖然不確定究竟有沒有像劍橋公司這樣的機構在背後左右台灣的選舉,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假新聞、農場新聞或紅色媒體等等的⋯⋯的確已經影響台灣的政治。作為一個學生、一個尚未擁有投票權的年輕人,對個資外洩最有感的時候就是常常會接到不認識的補習班的電話,而且對方可以很明確的知道我所就讀的學校、年級和家庭成員,當然還包含各種聯絡方式。這是一件可怕且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為我根本無從得知自己的個人資料是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法、從誰身上洩露出去的。或者是在使用各種軟體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商品推薦」、「猜你喜歡」、「你可能認識的人」諸如此類的建議,也就是說,網路的演算法已經可以從我的「電子腳印」去推算我的消費習慣甚至到我的交友圈,在不知不覺中,我所做決定已經不是我的決定。
台灣在2010年才有正式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但這充其量也只是一種「事後的彌補」,一旦有像劍橋公司這樣有心要透過個資操控選舉結果的人,我認為以現在的法律是無法避免的,頂多只能從個人意識上努力。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學著重視自己的個資,把他視為和財產一樣重要的存在;並且不能習慣接收片面、支離破碎的訊息(例如臉書上很多的農場文);不隨便洩露自己的數據或習慣(就像劍橋公司是從網路上的性格調查獲取5000個種子個案最後擴展成上千萬個數據)。
2. 請從《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從中個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1. 動物農莊老梅傑
題旨:為什麼老梅傑會說「所有動物一律平等」?政治學上「政治平等」的概念真的有落實在現實社會中嗎?
提問理由:雖然憲法明定中華民國的國民不分黨派、男女、宗教、種族、階級一律平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處處可以看到不平等的現象,例如階級凝視下的社會暴力往往被人們忽略,或是某些政黨、政治人物是不是就和拿破崙說的一樣:「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社會到底是平等的起源,還是不平等的來源?
2.蒼蠅王拉夫
題旨:為何在沒有大人的荒島需要領袖、需要民主制度?
提問理由:好像在某一個制度下 生活習慣了就反而會失去質疑的能力,如果問中國人要不要自由民主,他們可能還會害怕改變,卻不一定能說出為什麼;同樣的,如果問台灣人要不要放棄民主,相信大多數的人是不願意的。但問題在於,民主到底哪裡好?真正的民主應該長什麼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