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期中考卷

1.按照紀錄片《隱私大盜》(The Great Hack, 2019)的觀點,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何以令人憂慮並應如何積極因應?如果臺灣發生相同趨向,你會同樣感到憂慮?當如何因應?

《隱私大盜》中所描繪的趨勢顯示出,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個人隱私基本處於“裸奔”狀態,我們在網路上沒有秘密可言。之前在微博上流行一句話叫做“互聯網沒有記憶”,這句話用來形容網路上的時尚潮流變化很快,一個火爆的內容,可能馬上就不再流行,被人們忘記。但最近流行另一句話叫做“互聯網不會遺忘”,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被翻出在出名前在社交網站上留下的言論與現在截然相反,難登大雅之堂,這些人就好像被赤身裸體的放在了千萬人的目光下,毫無隱私可言,在互聯網時代前幾乎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事情,但是互聯網不會遺忘的特點將我們自從進入互聯網開始的所有行為、言論、觀點,都變成數據記錄下來。我們在互聯網上是不存在隱私與秘密的。
然而其他的普羅大眾對我們個人隱私造成的侵害遠遠不及那些我們“賴以生存”的互聯網公司巨頭,他們在使用中要求用戶授權的許可權,包括了地理位置,語音,輸入法等等,聲稱這是為了提供更好地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確實找到了用戶的興趣意向的大致內容,也確實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但是這些服務絕對不是他們所說的免費,而是通過用戶出賣自己的隱私換來的。舉例來說,我在手機上一個中國的視頻軟體進行搜索,在之後打開youtube後,立刻看到了與之相關的視頻推薦,這不是因為youtube擁有那個軟體的數據,而是因為它擁有我的輸入法的讀取許可權。我們常規理解下它需要輸入法權限的原因在於使用搜索欄時需要啟動輸入法,但實際上他是讀取了我使用輸入法的內容數據,這種程度的許可權幾乎掌握了我的全部文字隱私。而youtube在這裏並不是個例,我手機中所有的中國或外國的軟體,幾乎都在讀取我所有關於隱私的內容。
《隱私大盜》中的應對方式是由於這些依靠“大數據”的資訊企業,依靠此行為左右了選舉或公投,於是嚴格的調查與限制開始在這些企業身上施行,這些限制的原因,本質上只是因為這些企業觸碰到了一些敏感的領域,而實際上,互聯網企業依靠著收集到的龐大用戶數據,與越來越先進的程式演算法,一直在推薦我們可能感興趣的商品到我們的視線中,這些商品有的是實體,有的則是概念,一些更利於他進行賺錢的概念。我們已經被互聯網巨頭們在無形中塑造了許多觀念與傾向,而各個政府都不曾關注過這些他們眼中正常的商業行為。於是消費主義的全球化浪潮已經形成了不可阻擋的趨勢,所謂的積極因應也只是一點稍作抵抗。
臺灣在互聯網領域幾乎沒有本地的大型企業,來自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各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如果《隱私大盜》中的情況出現在臺灣,臺灣幾乎沒有管制這些企業的能力,更何況在不涉及政治的領域,上一段我所描述的現象已經早就在臺灣的全球化過程中發生了,對抗這種互聯網巨頭與他們的大數據的方法,只存在於個人對於網路使用的態度,幾乎無法產生體制性的反抗。

2.請從《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並從中各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1)《蒼蠅王》中的傑克
問題:傑克這樣的人可否成為制度化的正面影響人物?
在小說中,傑克從一開始幫助拉夫建立秩序,到逐漸產生分歧,屈服於恐懼而放棄理性,最後成為了制秩序的破壞者。在小說作者設計的劇情下,沒有傑克或許秩序的建立就可以成功,然而現實情況很可能沒有小說中那樣的理想小島,如果真的存在“野獸”呢,那就意味著這些孩子的生存必須要面對真實的威脅,那麼傑克這樣的人就會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然而西蒙、豬仔、拉夫這些體制維護者有沒有辦法在將傑克也維持在他們維護秩序的陣營中?還是說華盛頓只是由於個人道德而產生的個例,羅伯斯庇爾與拿破崙才是這類人物的常規宿命?
(2)1984》中的奧勃良
問題:奧勃良這樣的人真的相信大洋國的體制可以持續長久嗎?
溫斯頓的個人故事形成了這部小說,對他來說這是一次由生到死的經歷,但是站在奧勃良的視角,他已經看到了無數次溫斯頓與裘利亞,我在《1984》的作業中就認為,大洋國這樣壓制人天性的模式難以永恆,一對對的溫斯頓和裘利亞受到天性的驅使進行破壞體制的行動,那麼奧勃良在看到一次次的事情反復發生後還會堅持維持這一體制而不產生改變的想法嗎?我所說的改變發生並不是他處出於良心發現或是內心道德譴責,而是他出於維持自身利益地位的考慮而改變體制。換句話說就是,反烏托邦或者反民主體制的當權者,他們會出於個人利益而成為體制的改變者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