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紀錄片《隱私大盜》(The Great Hack, 2019)的觀點,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何以令人憂慮並應如何積極因應?如果臺灣發生相同趨向,你會同樣感到憂慮?當如何因應?
在片中揭示了當今社會人們依靠網路的嚴重性,而有人卻利用這樣的依賴來操控選舉,非法取得人民的數據,當今各國的法律對於數據使用權也沒有明確的規定,讓臉書平台提供給劍橋分析客戶資訊這項看似違反道德的行為卻無法律可置辦。這裡顯示出人們雖然很依賴網路的使用,但對故中的道理(網路平台的運作)卻是一知半解,導致自己的資料被竊取、性格被分析、行為被預測了都渾然不知,在廣大的網路世界裡目前沒有機制能追縱自己的資料流向哪裡,並被做了什麼運用,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無法拒絕使用網路接收資訊,也無法百分百確認自己使否被滲透,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考,讀取資訊後的反思和確認是很重要的,當然網路比書籍更邪惡的地方在於,網路的訊息往往覆蓋率更高且更加具有煽動性,人往往會因為惰性而貪圖便利的使用最簡單快速的方法,網路上短而有力的宣傳文宣就成了人們的最愛。資訊取得快速是現代社會的好處嗎?我認爲不盡然。在未來,除了要對網路平台有更嚴峻的規範和使用者本身對網路數據的運作、數據的基本運行擁有更多的了解外,不可改變的還是人們自行的思考、或使用更多元管道吸收資料,資訊固然來得快,但沒有時間消化也不會發現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也無法內化成自身的擁有物,都只是過客而已,來得快、去得也快。並不會留存於記憶中,當洗腦訊息消失,人們也不會記得了。影片中的教授也提倡將數據權歸為人權的一種,我目前也對此說法抱持存疑的態度,雖然如此一來社會大眾的確會更認知到必須保障自己的數據,但數據可以被稱為人權嗎?那人造出來的假數據該如何定義呢?或許可以認爲數據權是一種「權利」但我認爲在大眾尚未釐清數據的運作模式前將數據歸納為「人權」有點太過著急了。但確實可以當作目標、理念做推行。
在影片中台灣確實曾是劍橋分析的「客戶」之一,但我們渾然不知自己被操控或預測了,影片中有說到,公司在散播訊息時,只會針對某些人,也就是那些容易被改變的人,當然他們會是先透過數據調查來知道,是哪些人容易被改變。我認為自己不是個容易被改變的人,相信一件事前都會很謹慎地找很多論證支持自己所相信的,所以比較不擔心被改變這點。但讓我覺得最可怕的是,自身在不知情狀況下被調查了,或許今天只是用來分析個性、類型,誰也說不準往後會有更令人難以置信的用途出現,當今最重要的可以說是要把數據流向透明化,讓人民知道並掌握自己的資料流向哪裡,而不是只單純授權網路平台使用它,後續卻查詢不到如何被運用。政府也應加強對網路資訊流通的規範,這需要全球共同推行,畢竟網路是不受國界限制的,就算只有一國立法規範也是無用的。
請從《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並從中各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題旨:在蒼蠅王中,小豬被殺死可說是羅傑的傑作,在無傑克的指示下行事,假設拉爾夫最後被殺死,軍官也沒有出現,傑克陣營還會維持下去嗎?會被毀滅?還是島上將出現另外的勢力?
提問理由:在獨裁政體中,會不會有轉型的情形出現?還是一定要獨裁被徹底毀滅後才能重建民主政體?
題旨:華氏四五一度中,男主角蒙塔利如何確信廣泛閱讀就是好的,而多看政府所發行的電視劇就有礙人民思想發展?
提問理由:在現實民主社會中,讓人民自由閱讀書籍的情況下,人民也不見得會思考書中問題,如此一來還有自由閱讀存在的必要性嗎?管制書籍是否有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