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照紀錄片《隱私大盜》(The Great Hack, 2019)的觀點,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何以令人憂慮並應如何積極因應?如果臺灣發生相同趨向,你會同樣感到憂慮?當如何因應?
2016美國總統大選,在塵埃落定之時,反成為了社群媒體長久以來的資安問題,第一次受到大規模的關注;當所有人主動的向社群媒體提供資料,並授權隱私條款對於個人資料的蒐集、分析與整理時,如片中的案例,目前最大的社交平台,臉書,上億人的資料、網路足跡皆成為了商品出售,透過分析,形成完整的數據,供給需要操作人群行為模式的不同團體,並在各地經由這類政治宣傳公司,有策略且精確的投放訊息,試圖影響,甚至是主導人們的選擇及作為。不同過往威權體制基於權威而強制人類行為,更是使被宣傳、影響的個體,於不自覺之中,作出背後操作者所期許他達到的目標;這樣的手段,造成了各地社會議題、對立、選舉及政治行動,皆有了一個更為新穎的方式來操作,且在數據分析助益之下,世界各地不乏實際案例,顯示著這項技術的成功,我們與網路互動的模式,代表了我們個人,並確實的透過網路回饋給我們的資訊而影響了日常生活。
片中提出最大的疑慮,便是在這樣數據操控的背景之下,是否對人類的民主,產生威脅,尤是當選舉之下,透過數據的販賣,而造就不再公平、透明的直接民主,也因此,各國政府開始對於這樣的執政團隊以及背後合作的公司進行調查,並試圖定罪這樣新興的科技手段;如當中劍橋分析財務長所述,他們並不會是這行業的最後一人,隨著人們對於社群的依賴,相對應留下的數據,並不會削減,網路行為對於我們的日常影響力,將會越來越龐大,進行調查的政府,除將參與的企業及人物起訴,更重要的,便是防範這類手法,以法律為基礎進而約束使用數據的方式,並擁有龐大使用者資料的公司,而最終也是第一線的防守,每個使用者,對於自身個資安全的掌握程度,如片中雖康橋分析受到定罪,然而卻始終未交出使用者個人所要求給予的數據資料,數據權被推廣應成為人權的這個脈絡下,對於自身隱私的檢視,也必然是每個人皆應更為積極看待的權利。
在台灣,被質疑受到操作的選舉,如同在野黨不成文卻必要經歷的情緒宣洩過程,但在近年選舉之中,網路確實佔有著份量,也開始被檢視著,從太陽花學運後,透過網路聲量而崛起的人物,在大家注目下出現,關於政治的議題,更是不曾在網路上停止被討論;在近年來,網路圖文傳播力的增廣,許多關於議題及政治人物的討論,也被轉換了方式討論,雖然至今我們尚未如發現如美國大選這般,如此有系統及組織的竊取並用以影響選舉過程,但各黨派、壓力團體支持的網路常備軍,並非無所作為,在2020台灣總統大選前的尖峰期間,我們也可以更清楚看見,每張圖片,每段文字,是如何的引導我們,引導我們看見自己所偏好的事實,以特定的角度去觀看一個議題、一個團體、一位政治人物,至今,這樣的焦慮,如同片中人物所述,確實是一種趨勢,也許我們此時並沒有被這些巨型公司,輕易的兜售出個資,然而,又或不需要特定的數據公司,來進行準確的投放資訊及分析,我們也會自行受到不同傳播的影響,並被這些媒體給予我們的樣貌,而改變或是確立我們的抉擇。
面對這樣的時局,我們從中獲得了我們認為的好處,但也同時出現隱憂,法律上的跟進,能保障一定的權利,並維持一個政府不應被操縱的體制,但並不會預見尚未發生及藏於檯面之下的暗潮,在一個追求光鮮亮麗的社交媒體上,更難以無時無刻都對各類消息分析、觀察,試圖看到它背後對使用者的影響,但正如同片中不斷發送推特訊息的教授David Carroll所述,這樣的事件,不會有解決一切問題的靈藥,且隨著使用,我們的數據只會越來越龐大而精確,但透過數據權的意識,人們對於網路內容的日加謹慎,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網路操作的防堵,是有希望在事發之後的法律前見效的。
2.
請從《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並從中各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1.在《華氏四五一度》中,以Captain Beatty對書本的瞭解,與整套制度來由脈絡的熟悉,卻更為願意服膺於體制下,為其效力;經由他隊長的權威性角色,得以帶入自身的意識形態,透過職權與身為下屬的Montag進行不對等的互動。當生活中的權威性人物(如老師之於學生),在互動中因著思想的歧異,而產生衝突時,我們在民主國家中,如何避免權威人物以具有的公共職權,而進行非制度內的手段?(如Beatty派出獵犬騷擾Montag)
在現行的民主法治國家中,多有法律約束公職人員行使公權力下的規範,然而,使用職權與位份於非正當程序上的事件,仍常處與檯面之下流動,司法體系並不能無微不至的防範這類活動,但卻有著約束相關事件的規範與制度,而在這個討論之中,也得以觀看不同案例之間,權威人物與行使對象之間的權力關係。
2.《動物農莊》最為辛勤,奮力勞動的角色,莫非是Boxer這匹永遠想作更多的壯馬,而在經歷不同執政時期的Boxer,卻時刻保持這忠實、厚道且認份的勞動角色,以相信勞動所能帶給總體農莊更好生活的願景出發,卻實際將辛勞白費於少數人的利益之上,並成為受控對象;當環境的變遷,無法提供個體行為模式的解釋時,我們該如何分析這樣的對象,試圖理解其目的與動機,並以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與此對象互動?
在社會科學中,理論時常被修正,也時常被取代,而當特定的切入角度與方法,無法帶入我們所熟知的因果關係時,需要以不同的面相去觀看事件或人物;當我們所認為,忠厚、老實且強大的Boxer這般符合多數現代國家道德標準的人物,卻為我們所不認同的統治者效力時,如何拉攏,以理性或感性的方式說服這樣的對象,也是在今日面對不同思考模式的多元社會中,應試圖具備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