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璫花〉一文為主角莊源助以第一人稱視角回憶兒時(1950年)在鶯鎮與朋友曾益順逃學的故事,並且藉由兩人在山中發生的種種見聞,聯想到彼此自身的經歷以及大人間口耳相傳的傳聞。孩子們與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恐怖的鄉野傳說形成強烈的對比。其中以他們的老師高東茂被當作政治犯肅清的遭遇貫穿全文,一個關心放牛班教育的老師,竟成了山洞旁汙穢破爛的老人,並且在被男孩們發現後就逃亡而被捕獲。無法幫助老師成了兩個男孩就此分別的原因,老師倉皇而憂傷的眼神更成了阿助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幕,凸顯大時代下,血腥肅清對當時孩子造成的創傷。
陳映真於1983年發表〈鈴璫花〉於《文季》一期,歸因於美麗島事件後,政府對文學上的寬容才得以發表。而小說內容根據陳映真於〈思想的貧困〉中的訪談可知,作者寫作此篇是以自身幼年時期的經歷為基礎,加上1969年入獄,與五零年代肅清倖存下來的無期徒刑政治犯們相遇所寫成。除了是對自己的人生與台灣這片土地的連結做重新的檢視,更是對白色恐怖時期台灣左翼知識份子的關懷。
評論:
陳映真曾言:「歷史是活的,無法扼殺,也無法湮滅。」白色恐怖對台灣造成的傷痛至今依然存在,卻鮮少被提起,即使歷史課本曾出現,由於僅僅只是事件始末的描述,我們沒辦法真正瞭解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到底發生過什麼事、無法真正體會當時人們所處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令人擔驚受怕的年代。而文學,正彌補了這樣的缺陷,使我們與歷史的距離感縮短了。
〈鈴璫花〉以孩童視角詮釋歷史,讓讀者能以一步步貼近歷史。前面以山間趣聞為主,不時串插幾個死亡事件,讀者這時尚未能分辨這些事件之真假,而孩童口中的「你騙人」更是代表著政治是禁忌、人們就算不願相信也只能假裝無知。同時也將高老師的形象勾勒出來,從他關心窮人權益、反對階級歧視(分班制度)、教導放牛班孩子學校沒教過的歌、勸阿順爸爸讓兒子繼續讀書,到因擔憂打阿助巴掌可能讓兩個男孩因此仇恨而道歉並愧疚不已、對分班制度的無能為力、一句話也不說就離開學校,體現了左翼知識分子的抱負與悲哀。最後以高老師受迫害的事實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兩個男孩從此從旁觀者轉變成受害者,甚至阿助直到長大成人仍無法釋懷。讀者也就此知曉了傳聞的真實性如此手法。而本文名稱鈴璫花,應是象徵在當時如高老師被當作政治犯肅清的左翼知識分子的理念將永存。
歷史不該被遺忘。陳映真的小說讓我們得以思考,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年代?什麼樣的臺灣人圖像留待我們釐清和理解?現在我們心目中的臺灣人圖像又是什麼或有哪些?〈鈴璫花〉實為具代表性的台灣左派文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