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歸鄉〉導讀

導讀:

〈歸鄉〉以一個突然出現在平凡小鎮的公園的老人開始,老人吸引了公園裡打太極的人們注意。在張清、郝先生、老朱的帶頭親近下,得知老人名叫楊斌,又在而後的聊天發現楊斌是國民黨的老兵。
同為國民黨老兵的老朱事後與楊斌攀談分享當年六十二軍和七十師的故事,細說中國青年是如何被挾持去從軍,台灣青年又是如何因為貧窮、希望學習國語在接收後能有出路等原因被宣傳騙進軍隊送往大陸。
中間透過楊斌之口訴說一位名為蘇世坤的台灣青年從軍的故事,宜蘭出身的蘇世坤為了家裡生計選擇自願從軍,沒想到一去便被迫離開故土,送往大陸打共軍。好不容易在惡劣的環境和烽火下生存下來,卻在中共掌權後依然回不了台灣。
第三章藉由楊斌之侄讓讀者知道原來蘇世坤就是楊斌,經過近半世紀回到「故鄉」,卻不被認為是「台灣人」,甚至因為親人覬覦財產差點拿不到身分證明。而最後雖有辦法回到台灣定居,但在大陸建立起來的家庭卻帶不過來,將身份認同實質化成如何選擇未來去留的問題。

〈歸鄉〉探討了認同的問題,將本外省的模糊地帶提上檯面討論。
如何界定身份?台灣和大陸哪邊是家?是血緣還是地緣,是口音還是經歷?透過楊斌這個角色讓讀者思考我們不曾懷疑的界定方式是否存在矛盾和漏洞,是否忽略了大環境下的因素影響,把本省、外省過於單一的簡單化。更或者區分本省外省真的重要嗎?認同是否只是個人主觀的自我選擇而非客觀的必要分類。
〈歸鄉〉中用大篇幅敘述的戰爭內容正好為本篇「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共同經歷,又這個「台灣人」可以算是「台灣人」嗎?在時代下因為黨國之爭被「捲入」戰爭的人民成為受害者,逆向關懷和質問身份認同的合理性。




評論:

與一些對〈歸鄉〉的評論不同,單看本篇作品,並沒有讓我感受到統一、回歸與否的問題,反倒是那些「評論」本身才有這種感覺。若抽離作者本身立場(此處不討論探討作品是否能完全脫離作者本身),本篇更像是反戰文學。

開頭一章營造出的日常感在看完後回頭細想便更易發現一些原本不明顯的小細節。張清所代表的即是新一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且並沒有經過戰爭和撤退的時期,認為「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就應該「愛台灣」,在其觀念裡並沒有認同的問題(同樣的還有故事中間出現的台灣年輕商人,「瞪著眼看他,像是發現了一塊珍奇的化石」,對他們來說楊斌這種身分複雜的觀念是不曾想像、無法理解的,存在於生活之外好像只是一個傳說)。郝先生則是撤退來台的外省人,老朱亦是外省人。但這群人同在一個社團裡,雖然氣氛偶爾尷尬,但並沒有到劍拔弩張的程度,甚至張清雖然心裡認為「這都是國民黨中國人統治的惡果」卻因為郝家和老朱都是熟識的外省朋友而並沒有出聲,顯示在人民實際生活中,省籍並不是最主要的標準,本外省人間依然可以成為互相友善的朋友。

楊斌被問起祖籍是哪裡時回答宜蘭,但並沒有人相信他。或以語言能力認定,或以口音認定,楊斌都沒有達到「台灣人」的標準,但若以血緣及幼時成長來看,他的確是台灣人。四不像的口音代表了他長年漂泊,忘記的台灣話和日本話亦無法「證明」他的來路,使他裡外得不到認可。甚至連楊斌多次在脫口而出一九……後改用民國紀年,連他自己都無法確定自己的認同。文章最後楊斌對「家」定義和未來應如何生活的糾結,即是認同問題的實體展現,同時再度詢問到底應該以什麼標準思考,是地緣還是血緣?

張清所代表的新一代也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心中下意識的認為台灣所擁有的慘狀都是「國民黨中國人」造成的,這種沒有推論的直接反應將是非單純地兩面化,不認為是時代大環境的因素而直接歸咎於「黨派」,塑造新認同的同時是否一定要建立明確的共同敵人?這種塑造是真實有理的還是只是服務於新認同?楊斌的二弟亦用「共產黨」打擊楊斌的地位。
且不只是開頭的「本外省也可以做朋友」,作者在作品中也描寫台灣和中國兩地人的優劣。在戰後滯中的台灣人並沒有都被中國人欺負,他們成家立業,有工作有朋友,相反地台灣人雖然在戰時互相照應,但在文革期間卻互相舉發,更有在台灣企圖併吞財產的二伯一家。誰是「壞人」不是用籍別分類,張清這種以「國籍」直接劃分的方式存在著許多主觀情感,且與事實無法相合。
且張家和郝家一為本省代表一為外省代表都不知道有台灣人國民黨兵,恰恰意味著我們了解的並不一定就是事件的全貌,不論是哪一方都不見得比較接近真實。「國民黨台灣兵」更是最模糊的代表人群(即楊斌),若照二分法分類,他們應該被分為哪邊?在本文最後楊斌和自己和解,得出的結論是「台灣和大陸兩頭都是老家」,無論別人如何評價都無法定義一個人,認同問題最終是回到個人自身。

會認為這是一篇反戰文學,是例如老朱懺悔的隱瞞實情拆散別人父子、教楊斌打拳的趙營長,無論中、台、本、外都一樣心疼被強行帶去打仗的台灣兵。更如老朱掛在嘴邊的「亡國滅種」實際上指的是戰爭一事。包括老朱本人,都是被槍桿子押去當兵的,雖然說在台灣時有許多台灣兵是自己「歡欣鼓舞」的自願參軍,但何嘗不是被一些不會實現的條件所騙,最後甚至被強押至大陸打共軍,上級的素質慌亂不專業、朝令夕改,將這些士兵視如草芥的調控,都是〈歸鄉〉的描寫重點。戰爭無論對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都是一樣的不善,在楊斌和老朱的對話中可以看見,在戰爭面前,所有人面臨的都是一樣的困境和難題,重點已不在省籍,而是戰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