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人鼠之間的故事相對簡單,然而作為一個簡短的故事,人鼠之間卻涵蓋了許多議題討論在其中。本篇導讀主要聚焦於「孤獨」、「夢想」兩個部份來談論這部短篇小說。
〔孤獨〕漂流的異鄉人
在故事之中,作者藉由角色不斷的傳達農工這群流浪者之間的不信任與孤獨。在那個年代,所有人都是獨來獨往的,如喬治與林尼這般結伴十分少見。我們可以從史林木與喬治的對話中略見一二:「人們不常一同遊行。我不知道為什麼,或許在這鬼世界裡各個人都是互相害怕的吧。」或是「很少有人共同遊行。我不曾見過兩人一同遊行。你知道這些工人是怎麼樣的:他們來了,占了一張床、做一個月,然後就辭退,獨自走了。似乎誰也不關心誰。」或是古里的妻子:「你們全都互相害怕,就是這麼一回事。你們各自都害怕別人會在你們身上找出甚麼差錯。」等等語句我們可以感受到在農工們不斷在農場與農場之中轉移的過程中,他們就像是無根的浮萍一樣到處漂泊。不斷的飄泊中卻無一處落腳之地,無人能夠相伴、扶持,彼此之間互相的不信任,我認為這個孤獨感是充斥在這篇小說中所有的農工之中的。
脫離書本,我想到的是羅大佑在鹿港小鎮中「台北不是我的家」這一句地歌詞,這種「北漂」遠離自己的家鄉出外工作的孤獨感並不是存在於書中所描繪的那個環境之下。做為一個在北部長大、就學的我而言是很難想像那種身處異地漂泊的孤寂感,比較能想像到的是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的這種離鄉背井的孤獨。抑或是現在五六十歲的那一帶長輩,面對自己的家鄉究竟是中國還是台灣茫然。
〔夢想〕享受小確幸,是不是一種悲哀?
故事之中大家的夢想都十分清晰:便是擁有自己的一塊地。但延續上一段的討論,我更覺得這個夢想更深處的含意便是他們希望能夠有一塊自己的土地能夠落地生根,不再做一個無依無靠的浮萍。這邊談論的主要並不是喬治與林尼共同編織的夢想,而是其他大多數的農工們。「我看過一些人幾乎都發瘋的想著一塊地,而買地的錢都花在妓院或賭場去了。」、「你們這種人我見的太多了。倘若你們得了幾塊錢,你們就要買兩杯酒喝,連杯底都舐乾淨。」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大多數的農工既使心懷買地夢想,但是卻是用有一天沒一天的活法來度日。這種的活法很明顯是絕對存不夠前來購置土地的,然而他們究竟是為什麼會這樣子過活?我認為這種活法是對於未來的絕望與不確定而產生的,面對經濟大蕭條的狀況、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讓他們採取了「享受當下」的生活方式。
在我國中時,「小確幸」一詞開始變成大家常見的語彙。許多人認為當大家開始追求如小確幸一般,追求「微小但確實的幸福」時其實不僅反映了普遍低薪的社會環境更呈現了大家對於未來的迷茫心理狀況。在這邊要拋出個問題讓大家討論:現實生活中大家開始追求小確幸到底是我們開始重視自己的生活周遭的小幸運還是只能關注小幸運的大悲哀?
【心得】
「預測未來沒多大用處
最妙的策劃,不管人和鼠
常常都會落空
留下的不是預期的樂趣
而是愁悶苦痛」 ——節錄至《致老鼠》
讀完後我一直很好奇書名「人鼠之間」的取名,因為書中的內容跟老鼠本身不大相關。如果要以內容取名,人「兔」之間似乎比較合適些。但其實人鼠之間一詞是採自詩人羅伯特的《致老鼠》,書中裡面的人物就如同詩歌中的老鼠與人般免不了被無情的命運打亂安排。整首詩與故事做了很好的呼應,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查閱,就不在此放了。
回過頭來談心得。對於未來的迷茫、對於工作夥伴的不信任等負面因素構築了這篇故事的社會背景,對我而言這樣的社會駭人的。每個人對於他人基本上是無所感甚至是緊戒提防的狀態,大家對於漂泊的狀態習以為常時,這樣的社會我認為是可悲的。當你無法找到一個歸宿,無法停留在一塊土地上與其產生連結的時候,就真的成為了失根的浮萍。導讀中我們談論到的孤獨感,便是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產物。但其實不論是外籍移工還是大家在討論的「北漂青年」,大家都還是有一個根、有自己的家鄉的。而像現在五年級生(大約現在4、50幾歲的人)而言,雖然政府給他們的教育教導他們是中國人,但現實中卻是在台灣長大的那群人。我認為這種身分認同的迷茫與不知所措(這個詞彙比較不精確,目前還沒有想到更貼切的詞)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
同學好:
回覆刪除我想提出來討論的問題是:老狗和康特與喬治和林尼之間你認為存在友誼嗎?若有,存在於那樣背景下的意義是什麼?
我在閱讀時看到有關利益的句子遠比友誼來得多,雖也認為那樣是冷漠的,但工作以獲取利益是人生存的條件卻是現實,因此想提上述兩個問題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