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    《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為一外商所在地,象徵那個時代臺灣人趨之若鶩想擠進的聖地,受到帝國主義與跨國公司經濟與文化上的侵略,似乎人的價值觀念、尊嚴與夢想都可以為金錢與野心所取代,不過取代的過程中也是有不斷的矛盾衝突,顯現台灣人當時對於資本主義仍存有質疑,但面對少數「上班族」還是止不住嚮往,如《萬商帝君》中的林德旺、《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但也有堅守台灣認同的,不輕易屈服於帝國主義者,以金錢地位換取台灣人的尊嚴,如《夜行貨車》中的詹益宏。
另一問題關於身分的分類,台灣歷史上經歷多重殖民,少有自主自決的機會,在不斷的殖民政權更替中,台灣變成了長久的邊陲地區,變成了某個母國的外緣,台灣人的認同也因此幾經更迭,小說中的人物對於「台灣人」無法作出解釋,或者對於自己應該成為怎樣的「台灣人」沒有定論,才將自身直接置於帝國主義侵入威脅之下,仍未實現民族自由與解放的脈絡中。
2.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收信者:所有認為這個社會糟透的人。
    發信緣由:需要一點社會集體意識。
    主文:「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團結」一句來自20151220日菜市場政治學一篇文章的標題。
   《悲慘世界》中著名的一幕之一,尚萬強領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配上街上群眾揮舞紅旗,團結的氣氛在這場戲達到高潮;英雄情節在東方並不如此盛行,我們也的確不需要英雄,我們需要身分認同及消除差異。
    社會結構下的受害者,無法明確找出誰是加害者,因為社會結構所蘊含的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準則,因此在無法找出加害者的情況下,弱勢者之所以弱勢,往往會被歸因於自身特質或是行為。然而個人責任的論點往往是建立在不正確的前提上;雖然社會結構有其制度或是習慣的面向,但是其運作還是必須憑藉著眾人的行動,融合不同種族與不同社經條件的眾人一體,方能解決因差異分割所產生的不團結。又差異的眾人之所以應該團結的原因在於,我們共同生活在特定的政治時空中,基於追求一個較少不正義社會的理想,面對與處理共同的問題。


自評:75
    雖然每篇作業都有貼文,但回答的模式卻還未能切入政治學應有,且立論的基礎常奠基於別人的想法,課堂中的發表也總有漏洞,思緒不夠完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