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此系列藉由在這棟被資本主義潮流所引領的辦公大樓帶出1970年代的對美國引進跨國企業文化所深深吸引的台灣,但事實上底下是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悲歌。一進入華盛頓大樓系列,第一篇迎面而來也是對我衝擊最大的「夜行貨車」文中藉由劉小玲、林榮平、詹奕宏三人,引出了當時整個台灣最核心的問題,我們的認同、我們的根到底在哪裡?

  在文中三人都是在氣派的跨國企業公司工作,在外人眼中已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在社會上更是成功進入國際經濟鎖鏈中的全球經理人。但在努力向「錢」看齊的社會氣氛下,大家卻似乎都在刻意忽略、隱藏什麼,但逃避的正是最棘手的問題,整個社會都在逃著,甚至在華盛頓大樓上班的人們就是隱藏的最好的一群人,搭上社會所推行的資本主義潮流平步青雲,但到最終卻發現各自最想得到的並不是錢財、地位、名聲,而是最樸實無華的幸福和尊嚴。

  劉小玲,一個獨立自主、個性直接的女性,在中國大陸出生,年紀小隨家庭來到台灣,卻沒有在家庭的溫暖下長大,很討厭母親因此常跟母親唱反調,使他對父母親的出身地大陸沒有任何情感,對自身的移居地(生長地)台灣也沒有任何情感可言,因為在台灣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只有和母親唱反調的回憶,這使他沒有任何一地的歸屬感可言,唯有在美國的親戚是唯一快樂的記憶,就憑著這點就把美國—從來沒去過的國家當成她一生追尋的目標。這時他遇上了財務經理林榮平,並成為他的情婦,劉小玲把林榮平當成她唯一的依靠,在這塊陌生的土地唯一能傾心依靠的存在,這裡可以看出許多同時代台灣女性的寫照,劉小玲雖然有自主的金錢能力,但在時代的背景下還是渴望尋找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人,且情願跟著林榮平在此落地生根,儘管她對這片土地毫無感情,但對劉小玲而言世界上最熟悉的地方就是跟所愛的男人待在一起,那裡才是她的幸福之地。但可惜林榮平懦弱的個性,使他為了地位、錢財而不敢說出自身的主張,甚至對批評自己、劉小玲的洋人老闆畢恭畢敬,且不敢公布劉小玲情婦的身份,這使劉小玲對林榮平死心,但我認為林榮平反射的是台灣當時大多的中壯年人,個性較為隱忍,不願因為一時的衝動打破自己的江山,更不願為了女人為自身犧牲,只願平靜的走在這個潮流上,享受錢財、地位帶來的舒適。
 詹奕宏,出生台灣鄉下的本省人,從小被要求認真讀書使自己有美好前程,卻因此累積許多不滿,因為沒人問他真正想要什麼,這也是1970年代多數年輕人所面臨到的問題,在社會的要求下走向已逐漸成形的經濟體系。但他和林榮平不一樣的是,他有對台灣的認同歸屬感,且永敢表達出來。詹奕宏對洋人的批評是無法忍耐的,尤其是對自己國家的批評,寧願丟了飯碗也要反抗,他更討厭崇拜洋人的那些中國人。再求職路上詹奕宏把他的理想、自尊轉換為憤世嫉俗掩飾自己,劉小玲卻率先看出了真相,使劉小玲決定追隨他,尤其是在懷了他的小孩後,更是如此。
  我認為這則故事的經典性在於帶出當時台灣各世代之間的差異,不管是對於土地國家的認同還是對金錢地位權力的執著還是單純人生的寄望,都在三人身上得到代表性的反射。總體來說當時的台灣對於美國、資本主義都有美妙的想像,把能進入跨國公司工作當作人生最大的成就,但這篇文章最可貴的是,揭開真正搭上資本主義賺錢至上的潮流後,卻引來許多國族認同之問題,我們可以為了賺外國財,放棄自身的尊嚴,任由自己的族群被糟蹋嗎?在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個社會有選擇為尊嚴不惜挺身而出放棄金錢地位的人,也有為了錢財而隱忍的人,也有對這方面毫不在意只求一個簡單溫暖的歸屬的人。社會上大家用追求資本主義價值的防護罩來掩飾底下一片洶湧的真相,無人想平息這片洶湧浪潮,只能加強防護罩,以免暴露真實的一面。�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To 楊添丁:
  在獄中看到這篇信可能有滿滿的疑惑和無奈吧!我看完你的故事最先的反應是「時代的悲歌」這幾個字,你一連串的悲劇都不是你自身的錯造成的,但卻是時代轉變下的犧牲品,殖民政府忙著發展在殖民地的建設,推出許多現代化建設,好成為國殖民母國的另一個基地,但同時毫無想照顧台灣人民的心,忽略你們這些從事舊有產業工作者,但我認為此現象不只存在於殖民地,而是在全世界所有被階層制度所綁架的人都是如此,在下階層的人都被上階層的人壓榨,且無發聲管道,只能任由他人宰割,所以我認為你並不是少數,和你有同樣處境的人應散在世界各處,因此如果你們有辦法團結起來,所形成的力量肯定能自己爭取到一定的權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