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 《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於此四篇文章中,無不在敘述,自1960年代起始,透過「外商公司」向台灣移植象徵西方文明之「資本主義」,是如何與台灣在地文化相互衝撞,而各篇故事裡的角色又在這樣的思潮下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欲在西方潮流下生存,一口流利的英文成為生存的工具,以資本主義包裝的貪婪、巧詐、自利成為配飾,林榮平充分展現這樣的特色,而林德旺則在追求成就的過程,走向「瘋魔」,即使看清了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中,彼此都在啃食同類的血與肉,但為了逃脫階級的束縛,進入外商公司彷彿成為唯一的出路。在這樣的洪流下,詹奕宏卻選擇了不同的選項,不願屈服於資本主義的制度,在多數人為了擠進外商公司的同時,選擇離開,不再同以往,順應他人想法求學、就業,而是為自己而活,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
在此系列中,省籍差異及國族認同亦成為刻畫重點,在西方人持著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調下,非西方文明就像其眼中的蠻夷戎狄,唯有透過西方價值的傳遞、同化,社會才有前進的可能,國際秩序才得以走向和平,無論外省和本省的爭論如何,劉福金依然選擇向金錢低頭,台灣的未來從來不是考慮的選項;而在資本主義的面前,原受省籍劃分的族群,恰似又融為一體,同樣的被「馴化」被體制所腐蝕著,最終成為西潮中的一絲細流。
這樣的現象現今依然存在,西方文明的代表物都被劃歸為普世價值,民主是唯一的答案,資本主義是國家發展的首選,而英文成為當然技能,曾幾何時講台語變成一種低俗的象徵,於在地化與全球化的桿秤上,該如何找到平衡點,西方價值是否就是唯一解答,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2.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敬愛的勞動同志們:
  在這樣艱困的時期,已不能再任人宰割,受日本人肆意踐踏,是時候為我們,為自己,奮力一搏!
  今日,日本鬼子將我們的尊嚴踩在腳下,逼迫我們歸順於不平等的制度,先是使我們確信在這樣的資本操作下,可以不用再苟且偷生,使我們信賴付出的勞力都能換取對等價值,但最後我們都得到了什麼?我們開始將槍口對著自己的親人,向著同樣身處地獄的同胞,相互批鬥著,而最後終將使得我們忘記自己的根,真正的苟活著,背著同志的血與肉,愧疚地走完這一世,這難道真是我們所追求嗎?
  雖然,我們賴以為生的工具被限制,受盡剝削,但唯有群起抗爭,將那些操弄我們的資本家擊倒,拿回屬於我們自己的工具控制權,才能一同走向不再擔心受怕,過上能吃飽穿暖的生活。若我們選擇沈默,只得任由日本人壓榨,但若我們團結,才能爭取屬於我們應得的正義。絕不能默許日本的霸道行徑,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在這片土地上,雖然我們曾因操著不同口音而有過紛爭,曾因祖籍的差異大打出手,但都無法否認,我們都是中國人,沒有任何能被支配的原因。
  在我們流著血走完革命之路,那不遠的將來,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吃飽喝足,不存在階級,彼此平起平坐,共享著美好,不再被金錢所奴役,不再仇視著彼此,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中國人。


自評:82
理由:於這學期的課程中,除去每週出席的到課率,於課後作業之填寫,攏共有2次機會受老師點為可上台分享的學生之一,想必是在作業問答中,具備值得和大家分享的觀點,再者,於期中試卷之填寫,也受老師賦予『拍手』標示,和較完整之答題架構,與老師在課堂上多有互動,對此堂課學生富有相較其他課程較大的熱誠,於課後的準備更是盡心,因此評為此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