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

    華盛頓大樓,矗立於台北市區,又或是夜行貨車中林榮平的美國老闆,摩根索稱呼的,Washinton D.C.,在外商隨著美援進入這座亞洲小島的年代,經濟型態大幅度的轉變,大家都想成為,跨足國際的商務人士,一位管理人,依循著世界性資本主義的道路而行,四篇小說中的人物,從接受並服從於體系的林榮平與抱有對於現實憤慨不平的年輕人詹益宏;透過小文的日記,而重喚起建立工會並解放勞工剝削問題的張維杰;《上班族的一日》中懷抱著夢想的黃靜雄,卻始終屈就於跨國企業上班族,一個如社會齒輪一般的角色;又或是在瘋狂的邊緣中,被象徵傳統身穿法衣的姊姊,與國際經理人的角色中拉扯,漸漸迷失自我的林德旺。
     臺灣人,時常被稱作去中心化的群體,而與其這般較為容易入耳的形容方式,臺灣人在陳映真的筆下,更如同一個沒有核心價值的群體,受到野心與金錢的誘惑,反拋失了己身的尊嚴、價值,甚至最為寶貴的理想;這般的情景,並非限於臺灣,而是在世界性資本主義擴張的時代,普遍性影響於各地,然而,以作者的筆觸之下,我們以一種貼近自身文化的熟悉,卻又感覺遙遠的氛圍,看到資本主義體系的強勢,和臺灣人似乎原有的本性。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

收件人:臺灣未意識自身處於勞動階級的人物
  主旨:看清社會結構並重新定義自己

     「勞動者一個一個散開,就要受人蹧蹋,如果結成一氣,大家成為一條心來對付老闆,不答應的時候就採取一致行動……這樣幹,無論是怎樣壞的傢伙,也要被弄得不敢說一個不字……」。
      三篇小說,從美國加州的1930年代,東京的報社,到日本時代的臺灣鄉村,勞動者在不同的時空及地域,卻共同的被一種社會結構所迫害,因著在面對雇主及社會階層所造成的不公時,大家獨自面對,並不起身一同透過團結,而改善彼此的景況;在《牛車》之中,楊添丁的生活並不如意,而寄託穩定的生活型態,於存取田租的希望,為此目標,其妻子阿梅甚至以性工作換取收入,為的便是對於未來生活的期盼,然而,駛著牛車的廖添丁,竟未被村落內同是生活慘淡之人的農人及商人幫助,更是被以嘲弄的姿態面對;導致廖添丁最後行竊並再無下文的原因,非是警察大人所罰鍰的兩大圓,而是整體的結構注定造成的下場;也許,我們皆如同《送報伕》中,因保證金被沒收而不斷哭泣的青少年一般,被這龐大的體系所傷害,造就了現實壓迫於眼前,無法在如此殘酷的實際情境中,以生活無虞的研究者心態思考,但只要團結友愛,如同田中這般人物,願意付出,與他人連結,總會有著機會,有著以團結群體共同形塑自身權益的一天。
                                                  鄭博瑋  敬上
3.自評     76

緣由:
   以出席的部分,因故未出席一次,依照多數課堂的規範,應未達扣分標準。
   但發言的部分並不多有,也鮮少直接於課堂上回應問題,僅因著邏輯不甚通洽的書寫而被標記,進而上台發表意見;在閱讀文本的功課上,則是不夠勤奮,由是於下半學期,在閱讀本土關懷的小說之下,因並非如同前半學期的長期暢銷書一般,容易取得,更拖慢了閱讀進度,無法及時於課堂上或評論上提供想法,實是有所缺失與忽略之情形。
    以小說作為文本,確實有著許多政治學得以探討並發揮的領域,小說,便是透過故事,而理解作者的思考歷程,在不同時代氛圍下,作家們對於社會現實以及理論皆有著反思與價值評斷,透過完整的書寫歷程,小說不僅以一種書寫方式提供了我們討論的場域,更令我們站在不同時空下,對於社會進行再度審視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