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系列中,臺北如同一個被放進大染缸裏的純白布料,被塗抹的五彩斑斕,但在全球化、跨國公司的美夢下麵,過於豔麗的圖案隱藏著讓人隱隱感到厭惡的感覺。在彼時快速發展的臺北,外國資本、跨國公司帶來的光鮮亮麗將這些臺灣職員弄得頭暈目眩,對於自己得到的東西沾沾自喜,而失去的東西卻麻木不知。
林榮平光鮮的外表下是完全喪失的獨立人格與尊嚴,而他面對劉小玲與詹奕宏時表現出的善意,連自己都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麼的虛偽,他不僅僅是裝出一副老成的樣子欺騙他人,甚至在內心中欺騙自己,他不認為自己是玩弄劉小玲的情感,也從心底裏讓自己無視了摩根索將臺灣視作下等人的現實。他自認為有情有義的方式就是幫助劉小玲和詹奕宏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他是真誠的認為,人與人之間都是職位等級地位的交換,他完全被全球化資本洗腦,本身就如同一臺被“格式化”的電腦,完全意識不到自己也已經被商品化的現實。劉小玲所說的“奴才胚子”,“不能放棄地位”都直接戳中了林榮平的本質。
但是相比林榮平,陳家齊和劉福金的形象則醜陋的更為徹底,他們被布契曼的演講完全洗腦,像狂熱的信徒一般相信了“全球經理人”“國際管理者”是他們新的身份,他們這個新的“國家”與“民族”天命昭昭,將成為必然實現的未來,他們已經脫胎換骨宛若新生。雖然他們在這個國際資本為支柱的社會確實真的擁有不錯的地位,但實際上陳家齊與劉福金看起來比林德旺還接近瘋子的本質,林德旺在自我懷疑與分裂中走向了崩潰,是因為他的臺灣在地意識依然有一點潛藏在他的心靈深處,誕生了“萬商帝君”這樣的融合產物,既有對經理的無限憧憬,又要“不得壞人風俗,誆人錢財”,這樣看來林德旺可能算是半個瘋子,陳家齊和劉福金才是完全陷入了令自己沉醉的瘋狂。
黃靜雄不同於林榮平的自我欺騙或是劉福金的狂信徒,他曾在迷失於華盛頓大樓很長一段路程之後幡然警醒,然而他悵然若失的拿起攝像機時,卻發現早已陷入全球化下如同齒輪一般的生活中無法脫離,被一個電話叫回去的結局就如同一個落入蛛網的小蟲一樣必然。他比林榮平與劉福金要更加痛苦萬分,他解開了豔麗畫布,看到了下麵的醜陋本質與吃人的機器,但他只能在痛苦中繼續前行。
無論是自認理性但自我洗腦的林榮平,還是完全陷入宗教狂熱的劉福金,或是放棄抵抗淪為行屍走肉的黃靜雄,他們都不是值得痛恨的人,他們只是在不可抵擋全球化資本浪潮的背景下,各自找到了為了活下去適應不得已方式的人。他們並不是我們常規印象中的失敗者,甚至是略有地位的“成功人士”,是很多人眼中的目標,尤其是在臺灣這個需要全球資本來發展的國際定位,對於全球化的推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陳映真眼中,華盛頓大樓就是的縮影。
而像詹奕宏、張維傑這樣的不同於前面三種角色的人,是在全球化資本的巨浪中航行小船的勇者,他們幾乎必然在浪潮中粉身碎骨,這些在臺灣社會中處於“異類”角色的人,是陳映真自身內心希望的具象化產物。詹奕宏對於本省人、臺灣人、中國人的認識,不是巨大的概念,而是自身生活最貼近的內容,他初入職場,還沒有被這套制度馴化,他只是樸素的感覺到了他和他的同事們——無關是本省外省、臺灣中國,此刻被指為“fucking Chinese”的這些人,不應被當做動物對待,但是他帶著劉小玲回到南部,也早晚要面對“奔向他而來”的全球化資本,在結尾的美好只是一種暫時的假像,張維傑所面臨的的失敗並不是詹奕宏能避免的事情。
對全球化的推崇與熱愛構成了華盛頓大樓系列的臺灣知識,而身處其中每個人都要在林榮平、劉福金和黃靜雄中找到自己的圖像與角色,而詹奕宏、張維傑這樣的人,會自動被排除在臺灣人圖像之外,成為被認定的離群者。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夫》、《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我誠實的說,我無法寫出這樣一封信,因為我不知道在現今所處的時代,如何能說服勞苦大眾團結起來改變眼前的境況。
和馬克思對階級進行剖析的年代不同,和斯坦貝克創作《人鼠之間》的年代不同,和楊奎、呂赫若在《送報伕》、《牛車》中所描繪的時代也不同,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樣的看法或許過於悲觀,但是我認為,勞苦大眾團結鬥爭的窗口可能已經處於關閉狀態。
在資本主義的早期,西歐出現的大型工廠開始擊碎小農經濟的根基,如同《牛車》中無論如何也戰勝不了汽車的牛一樣,面對機器,農民發現自己無論如何努力工作也無濟於事,於是像英國與西里西亞發生的砸機器事件開始出現。在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於是跨越國家的勞苦大眾發現自己處於同一階級,《送報夫》中有關心楊君的日本青年,那是世界範圍被“紅色浪潮”席捲的年代,也是馬克思預言的資本主義社會最符合的時期。
然而在那之後,資本主義的進化路線就偏離了馬克思的預期,其他希望能做到團結勞苦大眾的人也沒有再找到能在新時代適用的理論,各式各樣的新左翼逐漸式微,關心LGBT和少數族裔問題成為了西方左翼的主要議題,而階級問題似乎銷聲匿跡一般。
和兩篇日殖時代小說所描寫的情況不同,殖民地這一概念在世界上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全球化體系下,跨國公司將分工明確的各個部分分配到不同大洲的不同國家,在上游的國家中勞苦大眾看不到他們真正的同胞在哪里,而下游國家廣大的勞苦大眾看不到當初那樣明顯的殖民政府,只能看到遙遠不可觸碰的跨國資本,精確細微的分工使得勞苦大眾被分割在了世界遙遠不同的破碎零星之地,面對牢不可破的全球資本體系,與其他國家的勞苦大眾競爭,費勁千辛萬苦爬到中游,甚至都比與其他勞苦大眾產生直接聯繫要簡單的多。
在早期資本主義時代,重複工作使人異化,喚醒了勞苦大眾對自己“人”的身份的抗爭,但是在新的時代中,無數的大眾娛樂用無效的資訊填滿了被異化者的空餘時間,沒有人再需要像《人鼠之間》中喬治那樣,親手打死自己的朋友萊尼,每個人沉浸在資訊時代的爆炸而無用的內容中,社交網路好似將我們置身於全世界的大家庭內,實際上只是更加分割了每個社會內部勞苦大眾的聯繫,被異化的人們沉浸在其中,反而認為自己得到瞭解放。
在此時此刻,資訊時代與全球化的到來,既分割了勞苦大眾,使之無法產生有效的聯繫,又麻痹了勞苦大眾的精神,使異化不知不覺被掩蓋起來,那麼在我看來,全球化本質上只是使資本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而勞苦大眾的團結的與之相反,被完全分割,窗口已經徹底關閉。或許這十分悲觀,但是我看不到一封能團結勞苦大眾的信出現的可行性。

3.學期成績自評

我給自己本學期70-75的打分,雖然對本學期的文章或電影都有閱讀觀看,但是我課堂上對於討論的貢獻與表現並不算多,作為學長,沒有比大一新生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我認為這樣的分數符合我對自己的預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