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  《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
《夜行貨車》中,詹奕宏說:「你看這些台灣人,一個個,不是顛,就是憨」以及「如果,一個外省人,從小到大,從這種電視劇中認識台灣人,那麼,在他的一生中,在他的心目中,台灣人,是什麼樣的人?」在此,詹奕宏點出了知識與圖像之間的連結,一個外省人若只能透過電視劇的內容,來認識台灣人,電視劇中又憨又顛的台灣人形象,成為外省人構成知識的唯一管道,最終,知識將轉化成為經驗,促成他心目中,台灣人又憨又顛的圖像。從上述的結論,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知識與台灣人圖像是具連動的特質,我們具備什麼樣的知識,會依循如此的知識產出相對應的圖像。
以下,筆者將呈現《華盛頓大樓》系列如何展演台灣知識與台灣人圖像。
在小說《夜行貨車》中,林榮平與詹奕宏一同展現了身為屬下的虛偽。林榮平面對秘書身兼情婦的劉小伶向他訴說老闆摩根索如何在辦公室騷擾她時,「他面露怒容。他感到一股曖昧的很的怒氣…一個以他為心腹知己的,暱稱他old boy的美國老闆;自己『青雲直上』的際遇;劉小伶,他兩年來的秘密情婦,受人調戲,坐在他的面前。他的怒氣,於是竟不顧著他的受到羞辱和威脅的雄性的自尊心,逕自迅速地柔軟下來…」;「林榮平真切的感到自己實在是愛著這個女人的。只是他的地位、他的事業、他的自私使他懦弱、使他虛偽、使他成為一個柔軟的人罷了。」自尊如同被按壓在地上磨蹭的屈辱,林榮平為了利益的考量,成為了一個柔軟的人;同樣的,劉小伶形容詹奕宏「是個善妒的,甚至狂妒的男人」,然而,在小說中,詹奕宏明知道劉小伶與林榮平的關係,卻不曾在上司林榮平面前展現妒意,只將他的妒意發洩在劉小伶身上,在此,兩個男人皆展現了,在乎自己能否在這間公司生存、升遷的個人利益。
我們同樣可以在《上班族的一日》中發現這樣的「知識」。上司楊伯良想安排自己人成為會計部副經理,拉攏心腹的同時,又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然而,台灣莫里遜高層一個指令,要安插高層的親戚來擔任副經理時,楊伯良也只能摸摸鼻子,不想為了人事安排與高層鬥爭,傷害自身的利益;而黃靜雄呢?從故事的結尾,楊伯良告訴他,夢寐以求的會計部副經理的大門再次對你敞開時,黃靜雄昂首闊步回到莫里遜公司上班,他們同樣對我們展演「個人利益為重」的知識。
      在小說《雲》裡面,張維傑也向我們展演了如此的知識狀態:「在他讀過文秀英的稿子之後…曾經為了別人苦樂、別人的輕重而生活的自己,變成了只顧著自己的,生活的奴隸…」以及張維傑在小說最後說道:「這兩年來,為什麼我只把她當作效率很高的打字、打雜的機器…」。小說中,筆者認為還有一段也展演了「個人利益為重」的台灣知識,但這次的對象不是特定的角色,而是工廠全體的員工:「小文終於嗚咽了:『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請,表示,你們,沒有撇下我們…』於是小文脫下黃色的工作帽,高高的舉了起來…忽然間,幾百隻藍色、白色、黃色,分別標示著不同勞動部門的帽子,紛紛地、靜靜地舉起…」工廠內的工人不想與資方正面衝突,目的是不希望丟掉工作,事後也證明了,當初組織新工會的女工都被清算,丟失了工作,這個現象恰恰是「以個人利益為重」的「典範」。
      筆者在《萬商帝君》中發現了同樣的企圖,一位是公司新聘經理,代表先進管理知識的劉福金,另一位為公司打下業務市場基石,代表傳統銷售方法的陳家齊,兩人在小說中經歷沒有說破,但卻是異常緊張的競爭關係,都想讓對方誠服於自己的指揮之下,成為莫飛穆國際公司業務部門的老大,這樣的競爭,也是訴諸於個人利益的追求,深怕自己被對方取代而丟失工作,或是在公司失去地位或威望;至於林德旺,沉醉在當上馬內夾(Manager)的幻想裡,想不通自己明明那麼忠心,卻換不得陳家齊經理的賞識,而獲得升職的機會,在追求個人利益未果的情況下,最終造成精神上的崩潰。以上是筆者所認知《華盛頓大樓》系列所展演的台灣知識,接續第一段開頭的論述,筆者將呈現「個人利益為重」的台灣知識,會拼湊出什麼樣的台灣人圖像。
就筆者的認知,這樣的知識勾勒出「糾結」的台灣人圖像。在我們想要的生活(自我的展現)與現實利益計算之間的衝突,而這個衝突又必須有個結果, 在兩者強碰的過程中,「糾結」油然而生。《夜行貨車》中,林榮平聽完劉小伶被調戲的遭遇,劉小伶看到「他因著惱怒、怯懦和強自倨慢的情緒而扭曲著的臉」正是糾結帶給了林榮平那樣的臉;詹奕宏的情況是:「其實,」坐在詹奕宏旁邊的林榮平說,「你可以出去讀個博士回來。」「算了,」詹奕宏說,搖著頭笑。「財務部明年要擴大」林榮平說。「算了,」詹奕宏說。這回他沒有微笑…林榮平清楚地看見了詹奕宏的敵意。詹奕宏的敵意正是他的糾結,這個掙扎來自於林榮平是他的上司與他跟劉小伶之間戀情憤恨的妒意,他只能透過莫視、拒絕來表現。
而在《上班族的一日》裡頭,黃靜雄在成為紀錄片導演的夢想與會計部副經理之間掙扎,即使他有想通了「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一點點可笑的生活保障感,折殺多少人才志士啊。」但在上司楊伯良來通電話告知副經理原本人選請辭後,黃靜雄沒有多想就「把攝影機和放映機收起來」。
      在小說《雲》中,張維傑在老闆艾森斯坦灌輸他「跨國性自由」、組織真正的屬於勞工的工會…等價值且根深蒂固的信仰後,艾森斯坦卻又說道:「不過,麥伯里有一句話,說對了,我想,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企業的安全和利益,重於人權上的考慮。他說的。」這一顆震撼彈在張維傑心中激起的海嘯「突然間,一陣翻胃,他衝到洗手間,哇、哇地吐了一地。」,吐完後用鉛筆寫了一張短短的辭呈「他的辭職的理由是因為『病得厲害』,卻料想著艾森斯坦先生應當看出Very sick 的另一個涵意:『噁心至極』」
《萬商帝君》的「糾結」結果有趣卻又帶著悲哀,有趣的是,陳家齊與劉福金兩人個人利益的競爭,競爭個半天,卻在開完會後,發現兩人都是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信徒:「盲目的民族主義!」以及「吾人應將民族主義這個惡魔的毒牙拔除淨盡!」管理學大師的口號喚起兩人的「宗教性時刻」,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啊!至於小說悲傷的部分則是,林德旺最終在個人利益的追求,不斷失敗的糾結的過程中發瘋,成了沒有人記得的,眾多失敗者中的一員。
縱使「糾結」之後都有結果產生,但「結果」所能呈現的,僅有各個相異的事件,「糾結」這一動態的過程卻會不斷的在每一位角色上演,隨著時間流逝,早晚會愈到下一個「糾結」點,這是為何筆者會主張「糾結」是《華盛頓大樓》系列想展演的台灣人圖像。

2.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致底層的勞動者們:
這封信的之所以會產生,目的是為了說服各位,為何底層勞動者—也就是我們,需要團結友愛。
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主張,產品的價值應該要等於產品的勞動量,然而,請各位仔細觀察、仔細回想,我們有拿到付出勞動相對應的價值嗎?喬治與藍尼,你們工作一個禮拜下來,價值真的只有十二點五元嗎?這個錢只夠你們一人打六次炮,或是喝一百二十五杯啤酒,即使這些錢都省下來,存到六百元後買下一塊地,農具、種子、動物、建材都需要採買,現在的薪水真的足夠你們完成夢想嗎?楊添丁先生,您辛勤的凌晨兩點外出工作,將芭蕉運到芭蕉市的價格,只有四十錢,就算這筆錢夠您買四、五天的米,但請您不要忘了,在外工作時的飯錢您沒有考量,更別說這四十錢是運氣好才有得賺,這樣的薪水,這樣的工作機會,夠您養家活口,且不會被內人臭罵嗎?更別說楊君了,您在滿心感激的接下送報伕的工作的第三天,就發現你的老闆訂定的目標無法達成,同事們多半透過子虛烏有的讀者來應付老闆,自掏腰包墊這些冤枉錢,想必楊君早已發現了當中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待遇。
或許,要求全部的產品價值、全部的勞動量的成果過於嚴苛,但也不能只給我們足夠生活的薪水,藍尼、喬治你們的夢想要流放至何方?更有甚者,支付的勞動代價,連基本生活的溫飽都有問題,辛苦的勞動換得的卻是被內人看輕,楊添丁先生,您是嚥不下這口氣的!楊君已清楚表示他的立場,明白讓老闆讓利於勞工的竅門;老闆供給如此單薄的薪水於我們,待我們如機器一般,只給予基礎的保養,有些老闆,甚至連保養工作都做的馬馬虎虎,不在意這部機器能不能用得長久,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必須起身反抗,告訴各位的老闆,我們不是機器,我們是人,跟你們一樣有夢想、有慾望,活生生的人,如同佐藤、田中君、楊君聯合所有的送報伕,一同反抗在不景氣環境下欺騙底層勞動者的老闆,逼迫他把從送報伕身上揩的油一滴不少的還回來。最後,請各位牢記,這並不非因貪婪而起的抗爭,而是爭取我們本來就該有的,溫飽的需求,實踐夢想的可能。
                                                                                  
卑微的底層勞動者


對於本學期的表現,我會給予自己85分的成績,理由如下:
在撰寫部落格貼文上,沒有遲交或漏交任何一篇,且盡我所能呈現出完整的論證,不僅如此,我有仔細閱讀並嘗試在其他人貼文上提問;最後說明為何分數不能更高的原因,本人有四堂課遲到的不良紀錄,且期中貼文花太多時間著墨第一題,第二題重要的政治學提問表現的非常不專業,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