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系列以以一九八零年代的台灣外商公司為背景,描寫身在其中的台灣人的故事。雖然四篇主角身分與背景葛有所不同,其中所描繪的台灣知識與台灣人圖像盡是悲傷。有對於自身非洋人身份的自卑(夜行貨車中的詹奕宏、林榮發)、對於「努力必定有收穫」,但卻被資本主義社會吞噬發瘋之人(萬商帝君中的林德旺),有省籍之間的糾結(夜行貨車中的劉小玲與詹奕宏),勞動人權(雲裡面的女工們與張維傑),也有關於性別的描寫(如夜行貨車中,劉小玲被外籍上司騷擾,劉與詹之間亦非平等的關係)。
《華盛頓大樓》系列所探討到與描繪的,不僅僅是一九八零年代的台灣與台灣人圖像,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思考:究竟何謂「台灣人」?台灣人的意象,在資本主義與美國價值的進入下,與美國價值的進入下,台灣人究竟該何去何從?
2.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此處之L可為任何人。
親愛的L:
那日你問我有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天曉得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楊牧的那首同名的詩),而我當下我並無法回答。現時我試圖回答──而我並無法保證答案是正確的。
也或許從來就沒有正確答案。
親愛的L,我不知道你還記得高中國文課堂上,那被老師以大概半節課帶過的台灣文學發展史,我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那些你曾經興高采烈說要去找來看的作品。在此我就先假定你已經讀過了,唯有如此我才能繼續回答你的問題。有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楊逵的《送報伕》裡,有一段對話是這樣的:
接著他告訴了我種種新鮮的話。歸結起來是這樣的:
「為了對抗那樣惡的老闆,我們最好的法子是團結。大家成為一個同盟罷
X……(忘記了是怎樣講的)」同盟罷X……說是總有辦法呢。「勞動者一個一個散開,就要受人蹧蹋,如果結成一氣,大家成為一條心來對付老闆,不答應的時候就採取一致行動……這樣幹,無論是怎樣壞的傢伙,也要被弄得不敢說一個不字……」
這段對話來自於主角和他在派報所的同事田中,為一同對抗剝削底下員工的派報所老闆,共同討論之下而產生的結論。
親愛的L,我並不是認為,單僅僅靠一篇小說,就能夠回答有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段對話是如此重要──「勞動者一個一個散開,就要受人蹧蹋,如果結成一氣,大家成為一條心來對付老闆,不答應的時候就採取一致行動……這樣幹,無論是怎樣壞的傢伙,也要被弄得不敢說一個不字……」
團結似乎成為了唯一的答案,親愛的L。我不知道你是否會想起《牛車》裡,被逼著走上了絕境的楊添丁和阿梅夫婦──若保正願意借給楊添丁一些錢,使他能夠佃耕是否阿梅和楊添丁就不必走上性交易和盜竊這條路?親愛的L,人終究是生活在社群中的動物,所謂合作、團結,運用群體的力量去改變一切不公理正義的事情,不正是如此重要的嗎?
這封信是時候該結束了,親愛的L。最後,仍想提及楊牧所寫的那段:
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這些不需要象徵──這些/是現實就應當做現實處理
祝好
3.
自評
70分。從未想過自己會念政治系,當初選了這堂課單純是因為「小說」二字與課程大綱裡的書單,然而很快就理解到,這並不是一堂文學研究課。
雖皆有完成文本的閱讀,但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亦無上台發言,70分大概是給出席的分數吧。
這堂課使我困惑,亦使我期待。所謂文學,及文學與其他事物的關聯,在這堂課裡我看見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