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四篇皆是描述了台灣不同社會中,資本主義的衝擊,所帶來人們生活上的改變。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我在讀的過程中,認為它揭露了一個我們這個世代的衝突,那就是我們並不希望資本主義的消失。縱使我們知道自己被剝削,自己並非屬於中產階級,我們依然選擇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更好生活的人,又或是相信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然而,卻從來沒有人認為資本主義是值得被檢討的事務。
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有人因為不滿美國人侮辱自己的國家憤而離職,有人最終放棄自己的本心。在陳映真的筆下,資本主義以一個真實的模樣顯露在我們的眼前。其不只會扭曲人們的本心,更會使人做出自己本來不願做的事務,甚至出賣自己的價值,最終如同林德旺一般迷失在瘋癲之中。而在故事中我們更可以看到,如同幫助籌組工會的艾森斯坦,最終也不得不承認利益才是最優先的考量,那怕是美國人自身也不得不妥協。
老師在上課中曾問,為什麼勞動階級都不願意起身反抗,我認為人們之所以不反抗,那是因為人在資本主義的剝削下,自身亦可以剝削其他人,並希望自己成為剝削的金字塔頂端。然而,我們也在小說中得知,在看似在理想之中的艾森斯坦,其實也不過同樣是被剝削的一方罷了,其仍然不得自由。那麼,這樣的結構是否能被打破,我認為在陳映真的夜行貨車下,最終詹益宏回到南部,即可以知道作者亦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樣的情況。並且只能付諸於文章,寄望更多人能理解這樣的現實,如同馬克思寄望無產階級最終會因為資本論,而起來革命一樣。
資本主義在現今中已如空氣般理所當然,那怕是透過小說的渲染傳誦,我依然不認為社會會因此有所改變。然而,這樣的剝削體治不該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值得被挑戰的結構,我想這也是陳映真所想表達的。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資本主義的反思>

剝削與被剝削者:
世界體系理論分類到,國家分為核心國家、半邊陲國家以及邊陲國家。而我們就是體系中的半邊陲國家,屬於被剝削者與剝削者的存在。我們總是嚮往著成為剝削者,卻總是忽略了自己也是被剝削的一群,而更有人視如邊陲國家一般,過著如奴隸般的生活。
在牛車中,楊添丁砸毀了路碑,但僅如曇花一現。現實的我們亦是如此,每當遇到不公義的事件,或許我們會走上街頭,但卻鮮少對於體制進行反思。這樣相互剝削的社會難道我們只能如同人鼠之間的工人們,互不關心並相互不信任嗎?縱使我們不到該如何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仍應敲響警鐘,讓受剝削的人理解,並促使他們團結。
金錢是人類拿來衡量物品價值的事務,而不是用來衡量人類價值的度量衡。這樣的現實是應該被檢討與改進的,如同學貸免息的政策,人們只關心國家會不會因此而破產,卻從不想那些因為學貸壓力而無法追逐夢想的學生。我們不能因為無力改變現狀,而成為現狀的幫兇,我們更不能不自知自己亦是屬於被剝削的一群,我們應該團結一心,改變不公不義之事實。


3.學期成績自評(不超過90分)及理由請寫在期末考卷的最後一項。
上課從未遲到或缺席,作業從未遲交或未交,亦有過數次與同學在評論區討論,而上課有上台分享,及舉手發言數次的紀錄。雖然作業內容不見得與老師所期望相符,但我認為自己皆有認真讀過每一本書,並仔細思索老師的每一個問題,並且皆有撰寫一定篇幅。
其中最大缺憾的是老師曾在下課時跟我說過:「批判永遠是先批評自己,如果認為甚麼議題很重要,那麼你就該負起責任讓周圍的人覺得很重要」,我認為自己仍沒有找到老師這題功課的答案,自身也難以做到這一點。因此,綜合上述原因,我認為自己仍有進步空間,但在課堂表現與部落格上可以獲得85分的成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