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一.
前言:
陳映真透過〈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雲〉和〈萬商帝君〉,四篇發生在華盛頓大樓中外商公司的故事,來描繪臺灣人在生存和身分認同之間的問題。
二.
小說中的台灣人圖像:
1.
語言和身分認同:
小說中諷刺地給予了每位主角英文名字,文中工作於外商公司的人們,交錯的使用著中文、英文的名字,受到肯定的是擁有「外國身分」的一面,英文講得流利,曾在外國求學,於此對比的正是如〈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和〈萬商帝君〉中的陳家齊,在工作多年後應有的職位輕而易舉地被他人取代,然而,人與人之間身分的拉扯也發生在個人身上,〈萬商帝君〉中的劉福金以「臺灣話」拼寫英文名字,毫不掩飾自己的「臺灣情感」,但於此同時,其自身的「外國身分」卻矛盾的顯示出他認為粗鄙的臺灣人須進入全球化市場改革才能進步,輕蔑的想著過時的陳家齊,此外,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身分的衝突雖不明顯被提出,卻成為社會中一種內隱的氛圍,使得擁有本省、外省父母的臺灣人在這種茫然中掙扎。
2.
離鄉和夢想:
華盛頓大樓中的主角,各自離鄉來到異地求職,為了追求實踐他們理想中的生活,詹奕宏和林德旺急欲擺脫過去貧窮的生活、黃靜雄的攝影夢以及張維傑受到重任而組織工會的理想,他們最初進入華盛頓大樓渴望、虔誠的心卻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消磨殆盡,如〈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他忽然感到被整個世界所拋棄了的孤單。他這才想到:這一個世界,似乎早已綿密地組織到一個他無從理解的巨大、強力的機械裏,從而隨著它分秒不停地、不假辭色地轉動。一大早,無數的人們騎摩托車、擠公共汽車、走路……趕著到這個大機器中去找到自己的一個小小的位置。八小時、十小時以後,又復精疲力竭地回到這個叫做「家」的,像這時他身處其中的、荒唐、陌生而又安靜的地方。」,對於離鄉的臺灣人,位於台北的住所代表的不是家,台北從想像中追夢的城市變為機械化,塑造「上班族」的地方。
而在最後,詹奕宏帶著劉小玲回到家鄉,林德旺在極度渴望成為一個manager的幻想中發了瘋,黃靜雄拿起攝影機的手在接到新工作時放下,張維傑最終辭職建立新公司茫茫度日,他們每一個人最初的夢想都在華盛頓大樓破碎,而像是旅館般的家就如同他們得到的報酬一樣虛假而空虛。
3.
女性:
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女性對比男性都有著相對平面化的背景,同為勞工卻又比勞工更為次等的身分,為了家人、愛人付出,遭受外籍老闆調戲、物化的對象,她們每一個都不是陳映真筆下的主角,卻又切實地存在於書中,如同臺灣社會最常見的女性。
三.
結論:
於筆者而言,陳映真所刻劃的華盛頓大樓正是台灣社會進入資本主義全球化市場的圖像,本省和外省,臺灣和美國,臺灣人在此複雜的身分認同卻又因進入市場後被牽制的勞工身分而更感模糊不清,在此經濟的因素似乎控制了上層建築,使得追求個人身分和夢想的臺灣人在最終都因現實生活的匱乏而以失敗收場。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給我的朋友
同樣面對貧窮的環境,我希望能成為於你一同改變處境的朋友。
或許你會問,在這種每天汲汲營營的生活中,惟有利益值得追尋,何需一個毫無用處的朋友,可是,我想請你先看看藍尼和喬治的例子,他們互相扶持著生活,即使結局不美,但這也許就是因為他們在追尋利益的途中迷失,我想勸服你,放棄不屬於我們的利益,眾人口中的利益,其實正是少數人透過剝削你我一般艱困生活的人民而來,只有放棄資產階級蒙騙我們的空想,「努力就能和他們一樣」,不,我們無法透過壓迫自己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是如他們手中的工具一樣的被利用,或許正如楊添丁微弱的道:「幫助窮人的依然只有窮人呀!」,惟有互相扶持,反抗這宰制我們多數人的社會體制,才能得到如同楊君一般的勝利,在最後,你或許依然會說,正是這貧窮的環境,活都活不下去的日子導致我們只能疏離的看著彼此掙扎,但我想說,或許正是因這種疏離而導致我們永遠無法擺脫貧窮,惟有團結,才能改變這窮困的境況。
你的朋友
期末自評: 85
除去每周文本以及自我補充的課外閱讀都有完成,不曾缺席,雖在期中考前不曾發言,以及一次進度未交,但之後陸續上台發表三次,或許能供給同學些許不一樣的社會學思考,而檢視自己對於課堂的回應以及課後付出的努力後,決定自評此分。
最後小小的希望,對於社會學有興趣的人下學期可以修裴老師的政治社會學跟我一起掙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