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女性社會地位相對低落,且容易忍氣吞聲,不會為自己爭取權益。劉小玲在受到詹奕宏的一陣毒打後,沒有哭沒有鬧,自己抱著傷痛前往醫院包紮。地位低落不只發生在家庭,職場上亦是。在「蟬聲」篇章中有提到,某次會議探討的問題之一在於為何只有女性的工資需要被公開?也相較於男性低?且女工的存活也視市場情況而定,景氣好就大量汲取女工,一旦市場低糜,就逼迫他們離職,女性的工作及沒有保障可言。但在當代的刻板印象是,女性不需要養家糊口,且在組成家庭後也會結束工人生活,因此沒有人特別為此提出反抗,也相對凸顯出當代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人們個性崇洋媚外,一樣是開車,林榮發卻覺得福特開起來和裕榮不一樣。對於摩根索先生的冷嘲熱諷只是百般的忍氣吞聲,向惡勢力只能低頭,成了永遠的弱勢。這不僅是描述當代社會,對於勢力沒有反抗的餘地,也剛好影設了現代台灣在國際社會地位不斷被打壓,而只有低頭的或退讓,沒有反擊的勢力。跨國公司的進入可能讓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經濟結構、傳統習俗有所改變或影響,在《萬商帝君中就有提到跨國資本對台灣的影響,資本主義更是讓原本相信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的陳家齊和劉福金兩個對立的人能有共同的信念,接受跨國資本的理念。像是在暗喻台灣人很吃「美國爸爸」這一套,明明不是殖民地,卻像是活在美國的統治下,聽令行事。而資本主義下的犧牲者就像林德旺這種農家老實人,他們認為只要肯努力打拼,總有出頭天的一天,但無奈這種單純的想法,早已被複雜的資本主義所吞噬了。「對於在台灣接受比較平面教育而長大的張維傑,艾森斯坦先生的講義中許許多多的觀念,全是他前此未曾有過的。」這句話不只說明外國教育跟台灣的極大不同外,更是顯示台灣人在接受美式教育的衝擊並未有足夠的自信,不只是以前,現在亦是如此,也反映出了人民崇洋媚外的態度。陳映真藉由《華盛頓大樓,除了用「華盛頓」來暗諷人們對於美國的嚮往外,不論是經濟或是教育,更是說明了跨國資本對於台灣人的極大改變。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收信人:台灣人民

發信緣由:

楊君是一位台灣鄉下的孩子,來到日本東京當留學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擔任過送報伕等的臨時工工作,受到派報所老闆的欺騙與勞力剝削,感受到日本的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的壓迫的社會氛圍,想起處在日據時代的台灣,雖然人在日本,卻能切身體驗到台灣人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麽的困苦,台灣底層的人民受到日本人的控制,無論是經濟亦或是權利,這就是資本主義對人名欺壓的結果。資本主義也對台灣的本土社會早成衝擊,牛車,是台灣早期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在日據時代的科技進步下,引入火車、建設公路等公共建設,讓原本社會的產業逐漸被淘汰,進而影響的是以此賴以為生的老百姓,也是台灣舊時代社會上小人物的悲歌。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怎能這樣任由外來的人這樣任意欺壓我們、剝削我們呢?日據時代下的台灣,面臨了殖民、失業勞工、經濟蕭條、階級、族群等等的問題,造成社會風氣低迷,百姓苦不堪言。資本主義下的統治手段,人民有苦說不出,只能服從,我們雖然為中下階層之人,或許一個人的麗麗微不足道,但相信只要藉著團結力量大的信念,團結起來抗爭,才有機會反抗這個對我們不公不義的威權政體,奪回被剝奪的權利,改變眼前所面臨的困境。我們同是一群被欺壓、欺騙、壓迫的社會大眾,是一個共同體,我們除了要團結向外抵抗外,自己內部的人員也要互相鞋住,更重要的是,切勿自相殘殺,維持一個群體的和諧。我們應該努力抗爭,反資本、反剝削、反殖民,讓我們把屬於我們的東西拿回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