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女性社會地位相對低落,且容易忍氣吞聲,不會為自己爭取權益。劉小玲在受到詹奕宏的一陣毒打後,沒有哭沒有鬧,自己抱著傷痛前往醫院包紮。地位低落不只發生在家庭,職場上亦是。在「蟬聲」篇章中有提到,某次會議探討的問題之一在於為何只有女性的工資需要被公開?也相較於男性低?且女工的存活也視市場情況而定,景氣好就大量汲取女工,一旦市場低糜,就逼迫他們離職,女性的工作及沒有保障可言。但在當代的刻板印象是,女性不需要養家糊口,且在組成家庭後也會結束工人生活,因此沒有人特別為此提出反抗,也相對凸顯出當代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人們個性崇洋媚外,一樣是開車,林榮發卻覺得福特開起來和裕榮不一樣。對於摩根索先生的冷嘲熱諷只是百般的忍氣吞聲,向惡勢力只能低頭,成了永遠的弱勢。這不僅是描述當代社會,對於勢力沒有反抗的餘地,也剛好影設了現代台灣在國際社會地位不斷被打壓,而只有低頭的或退讓,沒有反擊的勢力。跨國公司的進入可能讓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經濟結構、傳統習俗有所改變或影響,在《萬商帝君》中就有提到跨國資本對台灣的影響,資本主義更是讓原本相信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的陳家齊和劉福金兩個對立的人能有共同的信念,接受跨國資本的理念。像是在暗喻台灣人很吃「美國爸爸」這一套,明明不是殖民地,卻像是活在美國的統治下,聽令行事。而資本主義下的犧牲者就像林德旺這種農家老實人,他們認為只要肯努力打拼,總有出頭天的一天,但無奈這種單純的想法,早已被複雜的資本主義所吞噬了。「對於在台灣接受比較平面教育而長大的張維傑,艾森斯坦先生的講義中許許多多的觀念,全是他前此未曾有過的。」這句話不只說明外國教育跟台灣的極大不同外,更是顯示台灣人在接受美式教育的衝擊並未有足夠的自信,不只是以前,現在亦是如此,也反映出了人民崇洋媚外的態度。陳映真藉由《華盛頓大樓》,除了用「華盛頓」來暗諷人們對於美國的嚮往外,不論是經濟或是教育,更是說明了跨國資本對於台灣人的極大改變。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