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紀錄片《隱私大盜》(The Great Hack, 2019)的觀點,片中描繪和預示了什麼社會趨向何以令人憂慮並應如何積極因應?如果臺灣發生相同趨向,你會同樣感到憂慮?當如何因應?
科技發展發達後的現代社會,社交平台興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很容易地在網路上顯現出來,這些數據從各方平台洩漏出去,作為材料在未經用戶的知曉和同意下被分析公司使用,進而產生針對每個人的不同行銷策略。少則推薦商品,多則影響政治決策和意識形態,但人們卻毫不知情,運用這種方法的政治競爭有侵犯人權和侵犯民主的嚴重疑慮,而人們對於網路的依賴越來越深也加速了這個問題的發展和擴大範圍。
片中前員工布特尼在被詢問覺得應如何限制這方面資料和權力的發展,他回答應把每個人的數據視為個人的私有財產,我覺得這是最易理解且最快速簡單的作法(先不討論「個人數據」的界定應「個人」到什麼程度)。
台灣已不是「如果」發生相同的趨向,片中有出現一張已被實驗過資訊戰的世界地圖,台灣是有被著色的,表示台灣早已有這個問題。當然會感到憂慮,看過本片之後就更能了解資訊戰並不是一個很遙遠、只有國家層級才會接觸到的問題,相反的這是所有人民都會碰到的狀況,而正是從每一個細小的個體下手,集合這些數據去分析、投廣告、影響,最後便會造成足以影響國家大方向的結果。
我原本對資訊洩露的想法是認為訊息其實不是很重要,因為覺得現階段也沒什麼「真的很重要」的訊息,所以洩漏好像也沒什麼關係,但這樣其實就跟覺得嚴刑峻罰不沒關係因為自己不會犯一樣,認為只要自己乖乖的不要犯法就好,所以不合邏輯和違反人性的法律就可以不用管它,這是一個不對的想法,不能等到真的受到侵害了才發現覺得有問題。那既然我們都知道不對的法律就不能不管它,那為什麼就可以容忍「自己覺得不重要」的資訊洩露呢?
在那麼多人之中為何只有一個人想到要去要求返還自己的數據,就是因為一般人並沒有這種觀念和想法。要把所有數據完全視作個人財產去立法或做其他實質有強制力的規範目前看來還不是能馬上實現的事(要討論需保護的範圍到哪裡,雖然已有個資法但個資法所指的都比較像實體文件的資料,片中被運用的都是很虛擬的例如互動或人際關係,如何定義和被大眾接受都不是立即可以達成的事),要因應這種現代化趨勢導致的問題,應該要先從人民的觀念下手。儘管無法阻止個人資訊的形成和洩漏(一定會用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一定會擁有用戶數據),但應盡量了解我們看到的資訊都是被篩選過的,是平台或相關人事物希望我們看到某些特定傾向的資訊我們才會看到這些東西,而這些常常是我們不會自己發覺的。必須了解自己所在的情況並不是完全「單純」,因此如果對所有接收到的資訊抱持懷疑,或永遠對反方(指和接收到的立場不同者)保持好奇,可以盡可能減少自己在無意中被操控的機會。
2.請從《蒼蠅王》、《動物農莊》、《一九八四》、《華氏四五一度》等小說,選出兩部,並從中各擇一個角色,各提出一個政治學問題,請說明題旨(WHAT)與提問理由(WHY)(兩部小說,兩個類型人物,兩個政治學問題)。
*極權是否一定會被推翻?統治如何拿捏控制思想的範圍,在全部消滅和本身政權不受到威脅間取得平衡?
動物農莊,驢子班傑明。和其他動物比起來似乎從以前就對被統治沒什麼意見,也許會不滿、會看出某些人的前後不一,但卻沒有什麼多講話。不會煽動別人,甚至別人問起也只是稍稍帶過,但最後老馬拳擊手被賣掉時卻一改作風,產生巨大反應。對於極權統治者應該最怕這種情況,尤其是若是因為這樣「明智」的人站出來順帶帶起其他人的反對聲浪就更嚴重了,所幸在動物農莊裡最後還是不了了之,豬的政權未受影響。
題旨在於若是要杜絕所有反抗的可能,那除了「自己人」之外幾乎所有人都不能存在。因為被統治者終究是被統治,不可能會與統治者站在同一線上甘願自己被統治,而較低階的統治階層也會不滿自己的現況,認為自己應該值得更高的位階進而反抗,至於何者為「較低階的統治階層」,分類只會越來越細,因此若要扼殺所有自己被推翻的可能,除了自己誰都不能存在,但這樣就沒有「統治」的意義了(沒有受眾)。但班傑明這種存在對極權統治者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憂,尤其他一開始並沒有什麼實際可以抓到不利證據的行為,更難以將他定罪。
因此要如何決定規範思想的範圍,使得以存續和政權不受到威脅之間取得平衡,還是說因為不可能制裁班傑明這種存在,因此極權絕對會被推翻?及其理由和可能性,班傑明產生反應後也沒有帶起後續革命?(但推翻後是建立民主還是另一個極權仍是問題)
*對於社會發展,是思考能力、習慣更重要還是廣泛閱讀更重要?
華氏451度,克菈瑞瑟·麥克蕾蘭。智者般的角色,但他的與眾不同細想起來並不是單純讀書,形塑這樣個個性和人格更大的原因應該是經常和別人交流(家人都喜歡聚在一起談話、不怕生地與主角講話、相比其他人沉迷電視)他本身就常常針對各種東西無邊無際的思考(例如自然、觀察別人等等)。是否可以認為他可以不需要書籍依然可以達到這個狀態,且這個狀態可否推及到大眾(還是是完全先天限制),這種狀態與廣泛閱讀何者對社會發展是有益的,若皆有益,是否培養這種狀態就可以不需要(閱讀)書籍也不會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