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系列反映出1970~1980年代台灣島內的跨國公司、城鄉關係、勞動人權、民族尊嚴、性別歧視與不平等、階級偏見、國際情勢等狀況所交雜而成的台灣人圖像。
        1965年時美國正式介入越戰,台灣也順之成為美國的後勤補給站,不但提供物資補給、飛機維護,也是美軍的度假休閒中心。大量湧入的美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除了為台灣日後的經濟起飛奠定基礎之外,也帶來不少問題。像是色情產業、毒品、性病,還有強勢的美式文化。政治、經濟、文化層面的全面入侵也在日後造成台灣人民族自尊喪失的問題。不只如此,那時候的社會氛圍是「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似乎不是最重要的,能進入外商公司工作,達到「他們」的標準才是成功的象徵。「台灣價值」早已在商業興起之後出現轉變,大量的商品透過強勢的行銷手法進入並改變台灣的社會結構,讓國與國之間開始出現共通點,甚至越來越相似、單一,也逐漸摧毀台灣人的民族性。
        1970年代台灣的工業經濟看似飛速成長,但同時農村的經濟危機和工人受到剝削的不幸事實卻也成為台灣內部真實的生活問題。高度的經濟成長下是過度的勞力密集和人力的過度奴役,因此出現了財富愈趨集中、貧富差距拉大、物價上漲、失業人口增加等等的社會問題。佔當時人口結構多數的農民及勞工病媒也隨著經濟成長而跟著富裕,反而得利的是少數的資本家及國營事業,真正的血汗勞工卻必須面對工作報酬和薪資不成比例、工作環境惡劣、安全不受保障等等的問題。而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除了造成當時留守農村的僅是一些無法改行轉業的老弱婦孺之外,也讓當時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工業區人口暴增。這些預期外大量湧入都市的工人,在沒有完善的勞動法律的保障下,迅速成為都市中的貧民階級和資方「低工資高投資報酬率」的對象。資本家大量僱用工資待遇比男工更差的女工或童工,又因當時的戒嚴令,讓工人沒有罷工的權利,進而增長了資本家囂張的氣焰。我覺得這也是至近為何勞工階級一直沒有真正受到保障、卻遲遲沒有替自己發聲的根本原因。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我是《牛車》中的楊添丁。
給那些同被「日本物」剝奪生存途徑的台灣同胞:
        以前輕輕鬆鬆就能賺到一圓,是曾幾何時,過著天一亮就出門、晚上無法好好睡覺、每天忙到沒時間吃飯卻依然只有少少的三十錢?以前米價雖高,卻不用擔心米桶會空,隨時都有熱騰騰的白米享用。可現在呢?米價便宜了,卻每天為了米煩惱、而米桶裡的米永遠是涼的。以前牛車都走路中間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連路的使用權都沒有了?不僅如此,走在路上還可能隨時被大人罰錢。這是我們台灣人的土地,憑什麼我們在自己土地上過的生活卻是越來越差?這些情況不都是從「日本物」入侵才開始惡化的嗎?但令人不解的是,為難我們的除了這些大人和機械奴之外,更多的是我們台灣人自己啊!趕上日本的汽車流行後,個個西裝筆挺,瞬間就看不起之前共同用牛車打拼生活的同胞。貧窮人何苦為難貧窮人?因此我呼籲台灣人們,共同抵制日本物、堅持使用牛車,島內的所有經濟作物全部使用牛車運送,所有參與這個抗爭的台灣人將可以和大家一起均分收入!保證大家團結起來後將不再需要擔心米量不足的問題。記住!會幫助貧窮人的,只有貧窮人自己而已。

*自評
除了第一次作業因加選才上沒有跟到進度之外,每一次的作業都有按時繳交(期末考的不小心忘記超過時間了),並認真完成(可能沒有寫得很好,一次都沒有被老師叫上台過)。出席率100%,沒有遲到早退、也沒有在課堂上吃味道奇怪的食物。上課狀況有時會聽不懂或答不出來老師問題真正要問的東西,但是我有認真的思考。我雖然都坐在靠後面的位子,可是還是有在聽老師上課,絕對沒有追劇!所以我覺得我能拿75分,謝謝老師。

期末考卷

1 《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示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和台灣人圖像?
  
ANS:
      《華盛頓大樓》系列中主要敘述在資本主義下的臺灣,有很多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陳映真用不同的故事及角色刻畫帶出不同類型的臺灣人及其性格,還有面對事件的反應和掙扎。

       像是在《夜行貨車》中的林榮平就是願意為了金錢放棄身為臺灣人的尊嚴,詹益宏則反之,從其在為劉小玲出頭可以看出,即便這也代表著他得放棄這在外商公司的工作機會回到南部。還有在《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即便不喜歡每天庸庸碌碌的上下班,也想起自己曾經想要拍攝紀錄片的夢想,但想到現實其實有人羨慕他這樣的工作,最後還是妥協於現實和自己的虛榮心,放下放映機回歸現實。帶出了他為了工作放棄了一直以來的夢想,選擇屈服於現實的反應。《雲》中小文的日記帶出他在試圖組織在資本主義下可以加減保護勞工的工會情況,顯示出他願意站出來反抗當時的資本主義及父權主義的壓迫(像是男女同工不同酬)。而張維傑也在看他的日記的同時找回十幾年來在職場上消磨的熱情,或許之後也會試著站出來改變吧。《萬商帝君》   中有陳經理這類的外省派,聽到劉經理說出「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話還感到震驚;也有劉經理這種留學歸國新一代思想臺灣人。以上就是我認為《華盛頓大樓》四篇中帶出的臺灣人圖像。

      
2 請依據《人鼠之間》、《送報夫》、《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信原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能改變眼前近況。

ANS:
收信者為《人鼠之間》的農工們及《牛車》中的楊添丁夫婦。希望他們能好好想想
想想現在的處境,並思考能怎麼努力。

       我們都可以從《送報伕》中看到其實團結是會帶來改變的,一個人可能消失在人海之中,沒有辦法有任何影響力,但是一群人就會帶來改變。我知道沒有永遠的團結,但是當你們有共同的目標及共同的利益,就會團結起來,從這我們也可以從《送報伕》一書中看出,畢竟擔任送報伕的並不止有臺灣人,也有日本人在裡頭,但是他們會願意為了共同的利益來團結,對抗老闆的剝削。既然他們能透過團結做到,那為什麼你們不行?
  那送報伕們可以向老闆抗爭,那農工們或是因為生產機器被取代的人們要找誰抗爭?答案就是政府。政府本就該為人民服務,得照顧到人民的基本需求,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就該去抗爭,上街遊行遊說,讓人們知曉這樣的社會問題的存在並造成的問題有多大的影響,當越多人知曉這樣的議題,就會對政府造成壓力,進而有影響力,那政府就會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議題,並做出改變,像是提供因為器材進步而被淘汰的人協助,幫助他們學習現在的器材,或是讓農工穩定的收入,保障他們的權益不要被資本主義剝削,並能讓農工們有看得到未來的願景,而不是繼續覺得生活慘淡沒有未來沒有保障。

        這些都是能靠團結爭取來的權利,既然知道能得到這樣的幫助,為什麼還不團結讓大家結合成為一股影響力,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呢?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上班族的一日》的黃靜雄在一間公司內當上班族,想要拍影片卻事與願違,在離去與不離去之間周旋徘徊,受到資本社會現實的打壓(當時社會所羨慕的上班族)而不能勇敢追夢,最終只能將自己的夢想藏於心中。

《夜行貨車》當中的林榮平妥協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體制,以金錢代替自尊,認為金錢的重要性遠大過於自己的尊嚴。

《雲》女性在那個社會當中就是時代下的悲歌,工資永遠都比男性低,如果在經濟幻境好時,企業主就多雇用一些女工,但當經濟不景氣時就一把他們裁員,文秀英因為文筆好的原因而被推薦為公會的秘書,公會與企業間的拉扯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陰影,雙方無法妥協,當勞方認為為保護自己的權益時,扁組建工會,然而這當然也是資方給予不足夠的薪水或是其他勞方所追求的東西,工會對於資方來說就是最大的威脅,當資方無法忍受時,就去脅迫勞方,進而導致勞資關係僵硬化,總之,對企業經營者來說,企業的安全和利益是凌駕於所有的一切,這是所有企業主百年不變的信念。

《萬商帝君》當中的林德旺就像是在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代表,也是台灣人的縮影,台灣人總是被妥協,不願意給自己多一點尊嚴,我想這也是因為城鄉差距吧,在陳映真所刻劃的時代,人們的日子困苦,而導致所有人都想賺錢,為了錢而迷失自我。

綜合以上,台灣面臨的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城鄉差距、勞資關係、外商公司、種族意識的分歧。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致所有受資本主義所苦的人:

在這個世代,或許你們都為金錢所困擾,擔心的是下一餐在哪,擔心的是家庭是否能被撐起,擔心的是未來是否還繼續活著,但我想說的是,今天所受的苦雖然不代表明天不會有,但總有一天這種情況是可以被改善的,資本家在看這個社會的同時,也在嘲笑你們為何不能有團結意識,資本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知道怎麼獲取最大利益,在面臨困苦時,他們會願意互助,今天你們也是一樣,雖然過得辛苦,但千萬不要只為自己的私利著想,因為並不是只有你們受限於資本壓迫下,許多人都面臨同樣的狀況,所以如果你們可以團結,或許能改善你們現在所遭遇的問題,單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隊問庭的癥結點有任何幫助,唯有敞開心胸面對問題的存在時,才能真正地去解決一切。


最後想跟楊添丁說些話,當你砸毀牌子、讓妻子去賣身的時候,或許也就代表你臣服於體制下,你選擇的是自甘墮落,不願意面對現實社會的發展,如果你有機會能夠重新來過,你會願意與大家一起奮鬥,與其他跟你處於同樣狀況下的人去挑戰這個社會,而不是只坐在牛車上,等著這個世界為你翻轉嗎?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系列展演了透過刻劃行為模式和描述心理狀態,展演出一個「理所當然」的台灣知識與台灣人圖像。在這樣的圖像裡,人們對於和己身緊密相關的事、公眾之事,都是抱著順應現實,甚或對於理想無關緊要的消極態度。
       個人並不是沒有對個體和群體的想法,只是彰顯想法的方式,以現代台灣人的世界觀來說,會是無可想像、難以理解的方式,比如《山路》中,以奉獻自我來成就對理想的信念就為一例,一生奉行的信念也無可奈何地餵養成病,在我看來不可思議的同時,也難免覺得消極。 
        在故事人物對於大至時代,小到日常生活之事所使然的因應中,可以看到主流價值或說是權力的控制,有形的與無形的,過激的與麻木的,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訴諸現實如何理所當然的世界。
        這系列的小說現實性之強烈,足以使人同情共感,展演著的台灣知識與台灣人圖像,不僅僅只是在那個年代的事,抽離開時代的背景,反思現在的我們又會是如何處境,有什麼樣的體制制服我們,又有什麼因素影響著價值判斷,我認為將所見所即化成理所當然還是現代社會的病,所以重點或許可以放在如何醫。
       這些小說給了我們免於這種景況的意志,接續僅得從個人的實踐出發。政治學的問題,或說是政治哲學的問題,往往離不開「如何可能」,如何可能體現在實踐的問題上。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一、根據:《人鼠之間》
二、收信者: 藍尼

三、發信緣由: 喬治搶了藍尼拿走的槍,在說著關於兔子的事時,對話之間對著他的後腦勺開槍,結束藍尼的生命。史林姆告訴喬治這是逼不得已、別無選擇的選擇,無可奈何地只能以此作結,在那之後,這件事便不再被提起。我是要在這個情況下發信,告訴藍尼眼前境況如何。
四、信件內容:
        藍尼,你好嗎?流浪的日子你有好過嗎?喬治下決定、賜予你的地方好待嗎?小房子、幾畝地、農作物牲口,養兔子的夢實現了嗎?希望你過得好,你離去過後,這世界一如既往。
       你也明白你是如何作為愚蠢的奴隸,總是闖禍添麻煩,往往要依靠喬治給你庇護。近乎不會思考、記憶力不好、還有過大的力氣等,的確引來了很多麻煩。然而,除了這些,你似乎不知道你有那麼一點好,請讓我在這告訴你。
       你擁有大得嚇人的力氣,某些脈絡下過大的力氣不大方便,但是這也說明你有足夠的力氣,這是先天上的勢。還有,或許你不會主導,甚至自己的事常常控制不來,然而只要是不倚賴腦筋的事,經過吩咐就帶勁的幹,這顯現了你的服從和竭盡所能的心意。最後還有一點,我想這是最重要的,卻不知道如何說,你一定有那麼一點好,或是說是魅力、魔力,你惹出了好多簍子,都是喬治來收拾的,在你說著要一個人到山裡找山洞待,喬治選擇給你講故事,自始至終都是如此,你一定有一點好,不被捕捉的好。
       你們嚮往著的,只會是遙不可及的夢嗎?喬治這麼說過,一在說著過好日子的夢想,起初是為著你喜歡聽而講的,到後來他也漸漸以為辦得到了,但是真的只會是夢話嗎?
       不是那樣的。時代造就了悲劇,但請別忽略作為時代這個集合裡的每一個個體,你當然也在其中。藍尼,你是不是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這裡想要告訴你的是,時代的陰暗的確存在,但是作為個體你也肯定能有點影響力,每一個你都有各自的缺陷,反之,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優點。如果有心想要改善眼前的景況,則友善和團結會是你們最大的資本。
       遙遠的夢想就在眼前了,就在團結友愛裡,田地、食物,還有你心心念念的兔子,都在團結和友善裡。剩下來的,只是實踐的學問,我就這麼吩咐你了,藍尼。平安。

3.自評分數及理由:
我評價自己85分,理由如下:
1.      出席狀況: 我有做到全勤且無遲到,上課也有參與課堂討論,所以這個部分,給予肯定。

2.      作業繳交狀況: 缺交一次作業,缺交的那次是官方說法。缺交的原因是想不出來如何寫起,理由則是不帶背景的一無所知,我對於學習「歷史」的討論,我沒有辦法拿定一個價值的位置,在這個作業,我有做到整理,就是影片內容、課堂上老師的分享,但是我沒有把它整理成自己的,所以在這個狀況下,我沒有繳交作業。在這個部分,我給自己差評,繳交作業或許會是責任,第一個層次是在部落格這個共享的模式裡,我能讀到同學的文章,我也應該貢獻想法,第二個層次是作業是參與課堂的方式之一,我應該把握,縱使帶有龐大的不確定感。

3.      作業完成狀況: 我這邊把繳交的狀況和完成的狀況出分開來,理由是我認為只分有繳交/沒有繳交是一件很尋常但是奇怪的事。如果是在立約的過程,也就是老師和各位同學約定過如何計分,合理性會高一點。然而,如果說作業的內容是重要的,則如何區別完成(內容)和繳交(形式)的階層。繳交是重要的,完成也是重要的,有繳交才得以顯現完成,這是次序的關係,只有繳交了才會讀得到內容;不過,如何質化?如何量化?這裡想說的是我有認真想,還有做整理,這個部分給予鼓勵。

4.      紅利: 這是我最想談的,撇開課堂狀況,那些出缺席、作業的部分,我得到了更大的收穫,來自課程結束後的反省。
(1).一個是發現自己有很多毛病,比如說在上反烏托邦小說時,比較常被點上台,台下同學對你說的話很有興趣,相對的意見也算,還有老師在此也是提供更多關鍵的問題,這種感覺就給了我反省。我是否在一個我不清楚來由的前提下立論?如果是,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感在蠱惑我相信?我有隨時準備好要和他人交流嗎?我還會害怕成為箭靶嗎?
(2).一個是這些討論有成為肥料,這堂課有在影響我的世界觀,進而影響我的價值判斷,會發現這些小小的問題,會越發越多困惑,我覺得很浪漫也很神奇,這些有賴於集合裡所有人的力氣,但我也感謝自己有花力氣投入,所以予以肯定。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四篇皆是描述了台灣不同社會中,資本主義的衝擊,所帶來人們生活上的改變。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我在讀的過程中,認為它揭露了一個我們這個世代的衝突,那就是我們並不希望資本主義的消失。縱使我們知道自己被剝削,自己並非屬於中產階級,我們依然選擇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更好生活的人,又或是相信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然而,卻從來沒有人認為資本主義是值得被檢討的事務。
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有人因為不滿美國人侮辱自己的國家憤而離職,有人最終放棄自己的本心。在陳映真的筆下,資本主義以一個真實的模樣顯露在我們的眼前。其不只會扭曲人們的本心,更會使人做出自己本來不願做的事務,甚至出賣自己的價值,最終如同林德旺一般迷失在瘋癲之中。而在故事中我們更可以看到,如同幫助籌組工會的艾森斯坦,最終也不得不承認利益才是最優先的考量,那怕是美國人自身也不得不妥協。
老師在上課中曾問,為什麼勞動階級都不願意起身反抗,我認為人們之所以不反抗,那是因為人在資本主義的剝削下,自身亦可以剝削其他人,並希望自己成為剝削的金字塔頂端。然而,我們也在小說中得知,在看似在理想之中的艾森斯坦,其實也不過同樣是被剝削的一方罷了,其仍然不得自由。那麼,這樣的結構是否能被打破,我認為在陳映真的夜行貨車下,最終詹益宏回到南部,即可以知道作者亦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樣的情況。並且只能付諸於文章,寄望更多人能理解這樣的現實,如同馬克思寄望無產階級最終會因為資本論,而起來革命一樣。
資本主義在現今中已如空氣般理所當然,那怕是透過小說的渲染傳誦,我依然不認為社會會因此有所改變。然而,這樣的剝削體治不該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值得被挑戰的結構,我想這也是陳映真所想表達的。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資本主義的反思>

剝削與被剝削者:
世界體系理論分類到,國家分為核心國家、半邊陲國家以及邊陲國家。而我們就是體系中的半邊陲國家,屬於被剝削者與剝削者的存在。我們總是嚮往著成為剝削者,卻總是忽略了自己也是被剝削的一群,而更有人視如邊陲國家一般,過著如奴隸般的生活。
在牛車中,楊添丁砸毀了路碑,但僅如曇花一現。現實的我們亦是如此,每當遇到不公義的事件,或許我們會走上街頭,但卻鮮少對於體制進行反思。這樣相互剝削的社會難道我們只能如同人鼠之間的工人們,互不關心並相互不信任嗎?縱使我們不到該如何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仍應敲響警鐘,讓受剝削的人理解,並促使他們團結。
金錢是人類拿來衡量物品價值的事務,而不是用來衡量人類價值的度量衡。這樣的現實是應該被檢討與改進的,如同學貸免息的政策,人們只關心國家會不會因此而破產,卻從不想那些因為學貸壓力而無法追逐夢想的學生。我們不能因為無力改變現狀,而成為現狀的幫兇,我們更不能不自知自己亦是屬於被剝削的一群,我們應該團結一心,改變不公不義之事實。


3.學期成績自評(不超過90分)及理由請寫在期末考卷的最後一項。
上課從未遲到或缺席,作業從未遲交或未交,亦有過數次與同學在評論區討論,而上課有上台分享,及舉手發言數次的紀錄。雖然作業內容不見得與老師所期望相符,但我認為自己皆有認真讀過每一本書,並仔細思索老師的每一個問題,並且皆有撰寫一定篇幅。
其中最大缺憾的是老師曾在下課時跟我說過:「批判永遠是先批評自己,如果認為甚麼議題很重要,那麼你就該負起責任讓周圍的人覺得很重要」,我認為自己仍沒有找到老師這題功課的答案,自身也難以做到這一點。因此,綜合上述原因,我認為自己仍有進步空間,但在課堂表現與部落格上可以獲得85分的成績。

期末考卷

1.          《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華盛頓大樓》系列以以一九八零年代的台灣外商公司為背景,描寫身在其中的台灣人的故事。雖然四篇主角身分與背景葛有所不同,其中所描繪的台灣知識與台灣人圖像盡是悲傷。有對於自身非洋人身份的自卑(夜行貨車中的詹奕宏、林榮發)、對於「努力必定有收穫」,但卻被資本主義社會吞噬發瘋之人(萬商帝君中的林德旺),有省籍之間的糾結(夜行貨車中的劉小玲與詹奕宏),勞動人權(雲裡面的女工們與張維傑),也有關於性別的描寫(如夜行貨車中,劉小玲被外籍上司騷擾,劉與詹之間亦非平等的關係)。

《華盛頓大樓》系列所探討到與描繪的,不僅僅是一九八零年代的台灣與台灣人圖像,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思考:究竟何謂「台灣人」?台灣人的意象,在資本主義與美國價值的進入下,與美國價值的進入下,台灣人究竟該何去何從?

2.          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此處之L可為任何人。

親愛的L:

那日你問我有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天曉得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楊牧的那首同名的詩),而我當下我並無法回答。現時我試圖回答──而我並無法保證答案是正確的。

也或許從來就沒有正確答案。

親愛的L,我不知道你還記得高中國文課堂上,那被老師以大概半節課帶過的台灣文學發展史,我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那些你曾經興高采烈說要去找來看的作品。在此我就先假定你已經讀過了,唯有如此我才能繼續回答你的問題。有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楊逵的《送報伕》裡,有一段對話是這樣的:

接著他告訴了我種種新鮮的話。歸結起來是這樣的:
「為了對抗那樣惡的老闆,我們最好的法子是團結。大家成為一個同盟罷
X……(忘記了是怎樣講的)」同盟罷X……說是總有辦法呢。「勞動者一個一個散開,就要受人蹧蹋,如果結成一氣,大家成為一條心來對付老闆,不答應的時候就採取一致行動……這樣幹,無論是怎樣壞的傢伙,也要被弄得不敢說一個不字……」

這段對話來自於主角和他在派報所的同事田中,為一同對抗剝削底下員工的派報所老闆,共同討論之下而產生的結論。

親愛的L,我並不是認為,單僅僅靠一篇小說,就能夠回答有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段對話是如此重要──「勞動者一個一個散開,就要受人蹧蹋,如果結成一氣,大家成為一條心來對付老闆,不答應的時候就採取一致行動……這樣幹,無論是怎樣壞的傢伙,也要被弄得不敢說一個不字……」

團結似乎成為了唯一的答案,親愛的L。我不知道你是否會想起《牛車》裡,被逼著走上了絕境的楊添丁和阿梅夫婦──若保正願意借給楊添丁一些錢,使他能夠佃耕是否阿梅和楊添丁就不必走上性交易和盜竊這條路?親愛的L,人終究是生活在社群中的動物,所謂合作、團結,運用群體的力量去改變一切不公理正義的事情,不正是如此重要的嗎?

這封信是時候該結束了,親愛的L。最後,仍想提及楊牧所寫的那段:

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這些不需要象徵──這些/是現實就應當做現實處理

祝好

3.          自評

70分。從未想過自己會念政治系,當初選了這堂課單純是因為「小說」二字與課程大綱裡的書單,然而很快就理解到,這並不是一堂文學研究課。
雖皆有完成文本的閱讀,但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亦無上台發言,70分大概是給出席的分數吧。
這堂課使我困惑,亦使我期待。所謂文學,及文學與其他事物的關聯,在這堂課裡我看見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期末考題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在多國企業的進駐之下,台灣的地位是一個方便的勞動市場。台灣既有勞工(桃園的工廠)、有懂英文且喜歡英文的人、甘願辛勤工作以及最重要的;台灣人樂意信奉這個號稱在多國企業的體制下持之以恆工作,便可以過上好生活的幻想。雖然這個幻想是如此遙不可及且代價極高,但台灣人卻樂意做這個夢。台灣人視外國來的主管為尊。對於台灣人來說,好的生活與國外習習相關,最好的當然是離開台灣前去先進的西方國家工作、生活,而能加入多國企業是這樣的價值觀下對自己的肯定。這樣的勞動條件對多國企業來說並非無法替代,但確實難以割捨。
    台灣人已生活在被壓榨的環境裡太久,以至於對拼命工作也不一定可以溫飽、存活習以為常。能夠活著是一種奢求,一切都得聽憑有錢人、統治者、外國勢力的允許才能安穩。當多國企業提供較好的物質條件到來時,即被視為是改善生活、翻轉階級的機會。於是台灣人被放到全球的資本主義體系中,為多國企業工作是一種恩典。其結果就是工作佔據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生活都要與作為公司中稱職的齒輪妥協。而曾經台灣人養成的對強者的敢怒不敢言,為了過日子而必須三緘其口,最終變成了對同胞的毫無同情,無論同族、異族都是以公司裡的階級、前程作為標準,無法通過這種審查的是不正常的。並且這樣的價值觀逐漸成為了的生活的全部,曾經因為覺得這樣的生活扭曲而可以選擇歸鄉的人,多國企業逐漸也成為那個家鄉所在。
    在這樣的生活中,愛扭曲了,愛成為了工作的附屬,工作上的主管影響到愛人時只能選擇逃離。生活也扭曲了,必須放棄夢想和家庭配合公司才能養得起家庭或給予自己充分的物質生活,而離開多國公司就必須面對社會到處無法提供可以豐盈的工作機會。多國企業的入駐幫助了一些人過起豐衣足食的生活,而其代價是資本取代了愛、生活、正義的標準,以及社會中不再有人關心為什麼這個社會處處充滿絕望,只想奮力擠進那個名為多國企業的希望中。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致所有願意努力勞動換取改善生活的人們:


    各位都是即使痛苦也依舊願意對生活懷抱希望的人們,但如果你們的生活是隨時能夠給予你們絕望,或是能立即剝奪走你們的甫觸及的希望時,你們還願意待在這樣的生活中嗎?如果精心埋首於各種付出勞力,壓縮生活的工作對於改善你們的生活絲毫沒有幫助,你們還願意繼續待在這樣的生活中嗎?如果因為任何與你們不相關的理由,可以將你們的財產、對未來的希望甚至於性命放在桌上交易,只因為其他一些人的利益、情緒要將你們的生活摧毀,你們還願意待在這樣的生活中嗎?
    如果你們希望的是能夠經由辛勤的勞動,真正改善生活,追逐夢想,那麼你們就該注意到無論是誘騙保證金的報社老闆、保正、科里等人,都將生活帶向無法實現你們理想的樣子。他們不正是輕易的將你們生活中渺小的希望摧毀的人嗎?他們難道不是欺騙、壓迫造成你們連謀求一個正常勞動的生活都不允許嗎?難道說你們曾經做過像他們一般的壞事嗎?
然而不要被這些壓迫者們限制了你們的眼光,你們該看的是他們為何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而能夠被允許。如果是你們犯下同樣的事情,你們只能夠以人身自由和性命抵罪,而他們卻可以以改善你們的勞動條件、增加福利、道歉、罰錢來抵罪。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制度允許了有錢人和無產者能有不同被允許做的事情?
    因此,各位勤勞的人們,改善生活的可能性是對抗這個體制,而不是那些體制的獲利者裡的皮毛。千萬也不要試著僅關懷自己的生活而勵志成為那些人,因為你們要面對的只是來自更高階級的壓制。那些人應該是你們的盟友而非敵人,將所有願意辛勤工作的人們團結起來吧,讓體制中真正的獲利者感受到是誰著支撐著體制。唯有如此,理想中的生活才會像辛勤卻無法享受成果的人們來臨。


郭兆洋

2020.1.7

期末考題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首先最明顯的是其中「國籍」的描述:小說當中所登場的主要角色皆是70至80年代的臺灣上班族,他們服務於分公司座落於臺灣的跨國企業,而他們的上司(主管、老闆)皆是美國人。顯示出此一時期具備「洋文」能力臺灣人們所倚重的就業管道即是「皈依」在美國人所經營的企業當中,為這幅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社會投入一份心力。
      其次,亦是可以從故事中觀察到「省籍」的因素:《夜行貨車》中詹奕宏是本省人,其女朋友劉小玲是外省人,兩人的相處當中隱約透露出來他們上一輩的省籍張力中所留下的痕跡,然而這個痕跡也影響了詹奕宏最後做出的抉擇。《萬商帝君》中劉福金是本省人,陳家齊是外省人,故事中兩人除了省籍差異,亦有部門之爭的因子,然而「彼得杜拉克」的福音卻得以使兩人彼此交流,服膺在一個相同的價值觀之下,以成為「全球經理人」的美好前景努力。
      再者,故事中「性別」也是圖像中重要的筆畫:男性佔據著中心位置,而女性則是置放在附屬的位置。此處並非要描述傳統華人思想、觀念下的男女關係。而是性別的差異下,男性的主動地位並非無中生有,是由女性的側寫中支撐起了男性視角,以彰顯男性的思維角度。《上班族的一日》的黃靜雄回想起年輕時代與ROSE的交往過程,逐步帶到他反省現況與夢想的拉鋸。《雲》的小文所留下的日記幫助張維傑省思臺灣女性投身職場處境僅能機械性的付出勞動,因此催化了張維傑萌生出想成家的念頭。
      最後,「階級」刻畫了這幅圖像的重要部分:上述的國籍、省籍、性別幾乎都連帶受到階級的影響,這階級的做用是內化在意識當中的,最後也都促使故事中的角色去反省自己的定位。使得這些跨國企業上班族思考:究竟是要對於現在自處的經濟地位沾沾自喜,抑或是正視自己所受到的支配與擺佈?而四篇小說的主角也因此走向了各自的決定與結局。
      綜觀上述的四樣要素,即是《華盛頓大樓》系列共同出現的四樣要素,它們皆表明著臺灣人所存有的一種期望與想像,臺灣上班族無不以下列3者為目標:1.能夠說流利的英文、2.在跨國企業上班、3.能力被上司(美國人)所倚重,作為價值觀、人生觀的檢核。以至於我們得以從這四篇小說為材料,觀察出多重要素的多重影響之下所形成的「土壤」,而這片土壤所供應的養分與澆灌下,所長出的作物即是臺灣人的圖像。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楊君的兄長:
      您好,我是楊君在日本的朋友,他曾經向我提及過您的事情。
      我所認識的楊君是為有骨氣的男子,為了給家人好的照顧而隻身來到東京。不過一開始便碰的一鼻子灰,不幸受騙,被派報所的惡老闆騙的生無分文。然而轉機是我的另一位好友:佐藤,替他介紹到淺草的一間玩具工廠做工,暫時解決了生計的問題。
      我與楊君一同在佐藤的推薦下用功鑽研使勞動者過更有尊嚴的生活,過去一陣子下來,我們理解到前往臺灣的日本人跟日本老闆都是這一幅德性,不論是日本還是臺灣的處境都是一樣的:有錢的人掠奪窮人們的勞動、讓勞動者吃盡苦頭還做賤他們的工資⋯⋯。唯有有勞動者們團結起來一途,才可以有一絲希望對抗使廣大勞工受苦的資本家們。
      聽楊君提起過,您做了巡查之後不討村人們的喜愛,甚至是母親斷絕與您的關係,也不願意受您的照顧。我認為非常的遺憾,日本人做巡查欺壓村人是他們不好,然而臺灣人怎麼也成為一丘之貉?請您仔細思考要怎麼樣幫助自己的同胞,就像楊君所思考的一樣。
      不久前楊君訂了蓬萊號的船票返回臺灣,經過幾個月的學習,他如今打算返回臺灣貢獻所學。很有可能不久後你們便會碰面了,我希望體醒您,楊君願意為了故鄉臺灣而奮鬥,您願意幫助他嗎?幫助楊君也同時是在幫助廣大的臺灣同胞。
      願您能效法您有氣節的母親、有骨氣的弟弟,盡一份力協助楊君回臺灣後的奮鬥吧。
                                                                                  田中

3.學期成績自評:
分數:80
      本學期有幸在最開始的第一份貼文上台分享對於《獅入羊口》的評論,不過當下準備並不充分,只能急忙吊書包分享一些早已形成的觀點,沒能給學弟妹太踏實的建議,實則可惜。不過我認為也算是透過展演給台下聽眾做一次示範:上台便不需要再依賴發表過的貼文,一來是不要照稿念,這不是新聞稿;二來是在台上仍然可以即興的發揮,說不定會有新的刺激。每次上台都當審慎應對,但仍舊不忘記這是要與同學交流的過程。
      往後的部落格貼文,雖然有兩度獲得「P」的註記,以及兩度與同學留言互動的經驗,不過接沒有在課堂上有所發揮,心情交雜在預備的不安與不吐不快之間。沒能抒發己見的複雜情緒,在此表露無遺。
      綜上所述,我認為應當給自己一個中規中矩的評分,既不輕看自己微薄的貢獻,也不過度抬舉自己。80分正好。

期末考卷

1.《華盛頓大樓》系列(四篇)如何展演了什麼樣的臺灣知識與臺灣人圖像?(評分重點:切題、引證、結構)

女性社會地位相對低落,且容易忍氣吞聲,不會為自己爭取權益。劉小玲在受到詹奕宏的一陣毒打後,沒有哭沒有鬧,自己抱著傷痛前往醫院包紮。地位低落不只發生在家庭,職場上亦是。在「蟬聲」篇章中有提到,某次會議探討的問題之一在於為何只有女性的工資需要被公開?也相較於男性低?且女工的存活也視市場情況而定,景氣好就大量汲取女工,一旦市場低糜,就逼迫他們離職,女性的工作及沒有保障可言。但在當代的刻板印象是,女性不需要養家糊口,且在組成家庭後也會結束工人生活,因此沒有人特別為此提出反抗,也相對凸顯出當代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人們個性崇洋媚外,一樣是開車,林榮發卻覺得福特開起來和裕榮不一樣。對於摩根索先生的冷嘲熱諷只是百般的忍氣吞聲,向惡勢力只能低頭,成了永遠的弱勢。這不僅是描述當代社會,對於勢力沒有反抗的餘地,也剛好影設了現代台灣在國際社會地位不斷被打壓,而只有低頭的或退讓,沒有反擊的勢力。跨國公司的進入可能讓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經濟結構、傳統習俗有所改變或影響,在《萬商帝君中就有提到跨國資本對台灣的影響,資本主義更是讓原本相信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的陳家齊和劉福金兩個對立的人能有共同的信念,接受跨國資本的理念。像是在暗喻台灣人很吃「美國爸爸」這一套,明明不是殖民地,卻像是活在美國的統治下,聽令行事。而資本主義下的犧牲者就像林德旺這種農家老實人,他們認為只要肯努力打拼,總有出頭天的一天,但無奈這種單純的想法,早已被複雜的資本主義所吞噬了。「對於在台灣接受比較平面教育而長大的張維傑,艾森斯坦先生的講義中許許多多的觀念,全是他前此未曾有過的。」這句話不只說明外國教育跟台灣的極大不同外,更是顯示台灣人在接受美式教育的衝擊並未有足夠的自信,不只是以前,現在亦是如此,也反映出了人民崇洋媚外的態度。陳映真藉由《華盛頓大樓,除了用「華盛頓」來暗諷人們對於美國的嚮往外,不論是經濟或是教育,更是說明了跨國資本對於台灣人的極大改變。

2.請根據《人鼠之間》、《送報伕》、《牛車》等小說的人物和情節,設身處地,並善用政治學,撰寫公開信一封(自設收信者與發信緣由),以說服窮苦大眾,切勿自相殘殺,唯有團結友愛,才得改變眼前境況。(評分重點:切題、參照、善用)

收信人:台灣人民

發信緣由:

楊君是一位台灣鄉下的孩子,來到日本東京當留學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擔任過送報伕等的臨時工工作,受到派報所老闆的欺騙與勞力剝削,感受到日本的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的壓迫的社會氛圍,想起處在日據時代的台灣,雖然人在日本,卻能切身體驗到台灣人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麽的困苦,台灣底層的人民受到日本人的控制,無論是經濟亦或是權利,這就是資本主義對人名欺壓的結果。資本主義也對台灣的本土社會早成衝擊,牛車,是台灣早期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在日據時代的科技進步下,引入火車、建設公路等公共建設,讓原本社會的產業逐漸被淘汰,進而影響的是以此賴以為生的老百姓,也是台灣舊時代社會上小人物的悲歌。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怎能這樣任由外來的人這樣任意欺壓我們、剝削我們呢?日據時代下的台灣,面臨了殖民、失業勞工、經濟蕭條、階級、族群等等的問題,造成社會風氣低迷,百姓苦不堪言。資本主義下的統治手段,人民有苦說不出,只能服從,我們雖然為中下階層之人,或許一個人的麗麗微不足道,但相信只要藉著團結力量大的信念,團結起來抗爭,才有機會反抗這個對我們不公不義的威權政體,奪回被剝奪的權利,改變眼前所面臨的困境。我們同是一群被欺壓、欺騙、壓迫的社會大眾,是一個共同體,我們除了要團結向外抵抗外,自己內部的人員也要互相鞋住,更重要的是,切勿自相殘殺,維持一個群體的和諧。我們應該努力抗爭,反資本、反剝削、反殖民,讓我們把屬於我們的東西拿回來吧!